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唐时期,针对这一局面实行了(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租调制
2024-01-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A.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北魏吏部尚书崔亮说:“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书,尚书据状,量人授职,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可见九品中正制是由州郡中正负责推荐,将各品第人物的详情上报吏部,再由吏部授予职位。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是对察举制的继承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央集权
C.使人才选拔制度趋于完善D.使选官用人之权脱离了君权
4 .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022-12-19更新 | 234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操死,曹丕称帝,用“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就是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与其父的“唯才是举”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到了西晋,虽仍以此为选官制度,但在执行上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的不同。
2022-11-1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龙马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2022-09-07更新 | 169次组卷 | 46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在此前的奴隶制时代我国主要采用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哪种选官制度?它主要盛行于哪一历史时期?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产生于什么时期?有什么影响?
2020-11-21更新 | 147次组卷 | 2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 《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020-03-17更新 | 300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9 . 察举制是汉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沿袭秦朝,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等方式,任子是沿袭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由于任子、赀选讲究门第和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进入仕途,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军功则要在战场立军功,受封军功爵。随着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人才,仍按“军功爵”选官,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材料二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钱穆在《中国传统统治》中说到:“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的是
A.制度推行是由于地方动荡、交通不便
B.官吏的选拔由地方官员负责
C.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D.官员选拔据民间舆论评价列出候选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