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科举制度,科谓科目,举谓举士,科举即通过科目考试而取士。这是我国最重要的取士制度。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度,由州郡岁贡士人,隋炀帝始设进士等科考试取士。入唐,发展为进士、明经、俊士、明法、明算、明学等,据说有五十多科,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两科。隋唐推行科举制,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这就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摘编自张祥浩《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唐代的乡贡,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是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从科举制建立之初起,就着力打破贵族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官位的垄断,为庶族地主以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在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前,教育制度主要是为培养官吏服务,学而优则仕,隋唐时的科举,凡没有生徒资格者,必须先经过州县考试,宋代以后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具有官办学校的生员身份。这样,学校教育成为法定的选官前提,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摘编自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当今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从科举制度的演变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2022-12-24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正相吻合。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隋文帝废除了门阀士族操控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立。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因无如之何,令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报考程序角度简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023-11-2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察举权操于州、郡长官之手,往往有权贵请托的现象出现,早已失去其“乡举里选”的本意。再者,东汉社会颇重清议,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加上《人物志》等书籍的提倡,于是士大夫之间已有一种互相品题的习惯。……在吞并吴、蜀,统一了全国后,曹文帝面临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乱使得“士人流徙,脱离乡土”,这种形势下,各级官府很难掌握人才的才学能力情况,致使很多人才被埋没。鉴于此,当时的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关于人才选拔制度的建议,即后来的“九品中正制”。

——摘自高园《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

材料二   唐代开科取士,任何人士不论高门大族或寒门出身者,只要有真才实学,均有获选参政的机会。……唐代人才辈出,名相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均由进士科出身。但行之既久,成了入仕的主要途径,于是士人争相埋头于追求功名,但求及第作官,不管实际政治才干,结果造成吏治日坏之患,流弊不少。甚至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应明经试的多为世族子弟,应进士试的多为寒门士子,两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结成朋党,援引私已02相攻击,形成后期之“牛李党争”,出现宦途歧分。

——摘自高园《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下表是两汉时期入仕士人家世背景比例表(%)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A.朝廷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儒学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C.官员选拔机制出现异化D.门阀士族政治相对封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初进士科考试只试策,并不试文,后来又增加了帖读、帖经和杂文等形式不ー、不够规范的考试项目,但不定。高宗时,杂文成为进士考试的法定项目。开元以来,科举和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唐玄宗遂对进士考试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是开元六年,针对考试中的浮艳文风,下诏要求“自今以后,不得更然”,科场及文坛都有所触动,时为宰相的张说和苏颋在骈文写作中崇雅浮艳,运散入骈。在当时,宰相有阅榜及定夺取士名单的特权,苏、张的文风之变对文坛骈丽浮艳之习有改易之功。二是开元二十五年,针对进士试中诗赋过于讲究声律的现象,颁布《条制考试明经进士诏》,调后的进士试确立了“三项剖”:帖经、杂文、策,更加重视文词。

——摘编自张晓敏《唐代进士科改革与文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进士科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进士科改革的影响。
2021-05-22更新 | 365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的兴起有其内部与外部的深层逻辑。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内在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即由推(选)举——推(选)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不断追求科学、公平与效率的历史选择……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时,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另一方面又采取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的措施,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此,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为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官僚队伍提供了物质可能。而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吸纳寒族俊才进入统治集团,彻底改变领主经济统治时代世家大族垄断仕官途径的时机已经成熟,符合地主经济发展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应时而生。因此,可以说,科举制是在士族门阀庄园经济衰落、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二:为了鼓励学子参加科举考试,逐渐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国家取士的范围更加扩大。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36131人,加上诸科等总数达11万多人。宋代统治者为了防范考试作弊,在考试管理上采取了许多较为严格的举措,主要有:避亲嫌、弥封、誊录、锁院等。宋初科举,沿袭了两级考试制度,但在宋太祖开宝六年以后,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拔录,比较严格。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废除了进士科以外的其他科目。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宋代,为鼓励读书人,彰显读书的种种好处,只要科举考试及第就可以任官。宋太祖时,官位高低与考试等次还没有直接联系,但这种状况至太宗时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特别重视高第。

——摘编自周宝砚《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科举制的特点。
2023-12-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的兴起有其内部与外部的深层逻辑。就内部而言,它是人类人才选拔活动内在发展规律驱动的必然结果,即由“推(选)举——推(选)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不断追求科学、公平与效率的历史选择……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时,在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另一方面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的措施,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由此,经济基础的变化与发展,为供养大批脱离生产的官僚队伍提供了物质可能。而为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吸纳寒族俊才进入统治集团,彻底改变领主经济统治时代世家大族垄断仕官途径的时机已经成熟,符合地主经济发展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应时而生。因此,可以说,科举制是“在士族门阀庄园经济衰落、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

——摘编自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

材料二中国古代社会在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国家官吏的尝试之后,发现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围绕官本位争夺权力这一政治中轴展开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冲突。虽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比世袭制更进一步,选官以后天资格取代先赋资格,但久而久之,就会加剧地方望族大姓和地方士族势力的膨胀,加上其他政治和社会原因,最终引发了汉末三国鼎立的百年大乱和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但自隋唐之后,中国人把科举考试推上解决政治和社会冲突的舞台后,使得围绕官本位展开的政治和社会冲突走向了有序、规范并可以调控的道路。此后,中国约1300年的政治冲突转变为一种在公正、公开、公平旗帜下展开的考试竞争冲突。

——摘编自张宝昆《科举制与社会稳定的政治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科举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举制的政治贡献。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终于接受了陈群的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意在给士族以政治。上的特权,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

——摘编自张叔宁《士族门阀政治与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   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指出材料一描述的选官制度。思考相较这一制度,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并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度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至曹魏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是统治阶级在统治区域内公开的、大规模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察举制度的实施,为汉朝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大一统的汉朝统治中国四百年的重要基石。察举制度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实施使包括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内的各地优秀人才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特别是生活在下层的有识之士。这批人知百姓疾苦,历经下层生活之艰辛,直言善谏,对统治集团人员结构的改善,中央与地方声气之相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纯洁了吏治和社会风气。

——摘编自吕承《浅析汉代察举制度》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同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相比较,科举考试对知识等各方面的考核更为客观、具体。人才的选拔淡化出身,关注的是人的才学、品德等内容。隋朝科举制在分科取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隋朝灭亡后,唐朝政府力求使科举制更加系统完善。为此,唐朝增设了考试科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宽了选举范围,发掘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同时,唐太宗还设立了国子监、支持民间开设学校,发展教育。武则天创立了武举与殿试。武举主要由兵部来考核,表现突出者就能够直接授官,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

——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察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唐代科举制与汉代察举制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