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用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至于开元、天宝之中……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摘引自[唐]杜佑《通典·选举典》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不列颠傲然成为“世界工厂”。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从当时最有影响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两党制度形成后,某党一旦掌权,极力安排本党骨干分子,占据要害职位,编织关系网络,而另一政党上台后如法炮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政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备加关注的问题。恰巧,19世纪前期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先后进行改革,它们的一些有效措施,如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选拔人才、奖优汰劣等,为全面实行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一场多国战争成了文官制改革的催化剂。

——摘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孙中山的政治构想,到北洋政府的肇建,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推行,近代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绵延三十余年,仅就纸面上的法规而言,是逐渐向西方现代文官制度靠拢,围绕着这套制度而制定的种种法规和组织系统基本合理。

——秦昊扬主编《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 1912-1949》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隋唐时期“以进士为士林华选”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唐朝官员考核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奠定英国文官制度基础的文件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时期官员选拔制度落实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举措。
2022-11-2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歌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捐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捐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也叫作“输庸代役”。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度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列出唐朝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租庸调制实施的目的,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023-09-0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九品中正制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其选举标准初期以德才为主兼顾家世,后来逐渐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关于九品中正制说法正确的是(     
①彻底摈弃汉代察举制的重大制度创新
②选举标准的变化和士族兴起密切相关
③由中正官评定人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其背景是人口流移使乡里清议失去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4-01-2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歌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度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023-10-2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作为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只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1806年,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当时几乎垄断印度经济),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是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

——摘编自《上海教育杂志》

材料三   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从1984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加强干部人事立法,主要经历了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完善四个阶段。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干部人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10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摘编自中国网《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10年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方面的变化及动因。
(3)根据材料三,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公务员制度推行的必要性。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人才兴则国家兴,在历朝历代,人才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其故何也?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

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日:上法不上贤……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学者在用人之道上认识的异同及各自代表的利益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各学派争鸣实质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总结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科举制出台的背景及该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2022-11-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019高三·浙江·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以唐玄宗天宝三年的长安为背景,还原了唐朝长安的全貌和社会的烟火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认为李世民留给后世最大的遗产是他的“毂”论,即《唐摭言》所载“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之掌故,……用科举出仕和提倡学术的办法来鼓励文人阶级,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举行官方考试的次数大大增加。……将开科取士的政治目的、功利目标定位得这么清楚准确,李世民当是第一人。对人才,之前的历代统治者偏重于“选而用”,为皇家补充干部,随意性大;李世民则偏重于“羁而用”,为皇家储备干部,目的性强。用考试的方式将天下的读书人收罗到李家麾下、纳入到皇家体制之中。

——摘编自《剑桥中国隋唐史》周彪《唐太宗的“毂”》

材料二: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整理自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材料三:到唐太宗时,长安已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都市。它接待了来自亚洲各国的使臣,居住着许多不同种族的民族,它的学院和寺院也给高丽、新罗、百济、吐蕃和高昌等国的王室子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随着大批外国人流入长安,外国货、外国娱乐、外国风俗和外国宗教也同时引进。……由于最有名的中国朝圣者玄奘的返国,佛教与其印度及中亚根源的关系又得到恢复和加强。

——摘编自《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制度性因素,结合所学,指出“毂”论所体现的“开科取士的政治目的、功利目标定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市”发展的表现,并写出唐代管理市场的机构。
(3)用一句话概括唐太宗时期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长安的地位。
2019-11-1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104
8 . 唐代隆盛的原因,可于其制度之健全合理中求得答案。按唐制渊源于隋,隋则承北朝余绪兼及南朝梁、陈之典章制度,至唐太宗时斟酌损益,制定完善,使其健全合理。以下不属于唐继承隋并发展的典章制度是(     
A.租庸调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
2024-04-1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官员的选拔体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改革选官制度。汉武帝创建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诸生,成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元光元年,建立察举制度,实行考试选拔人才。汉武帝打破商人不得为吏的旧传统,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同时,选官用人不论民族、出身,唯德、才是举。完成了由汉初的“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为武帝开创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摘编自王国民《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隋唐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达到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科举制作为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地主阶级结构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摘引自冯天瑜《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摘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