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7 道试题
1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024-05-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玄宗时,润州刺史韦铣虽为高门却不同意让“门第贵盛,声名籍甚者”为婿,坚持嫁女于进士裴宽。尚书李翱的女儿看中文士卢储,李翱遂招其为婿。后来卢储中了状元,一时传为佳话。这反映出唐代(     
A.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B.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
C.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强
3 .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以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简评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4 . 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唐之制度科举》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3)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4-03-2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通典》载:“开元以后,海内宴轻,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如玄宗时期的张翅,祖为刺史,父为兵部郎中,“童年以门荫补斋郎,立志不就”,后明经及第,官至刺史。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选官制度影响士人追求
C.社会阶层流动加快D.官员选拔标准日益公平
2023-11-3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这也是一段创造系统的时期。唐朝这种近于至善的内部组织,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而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名称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对其评价。
2023-11-2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易中天评价中国隋唐时期某一制度“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理想得以提出和实践”。这一制度(     
A.分权制衡保障了民主B.分散相权且加强皇权
C.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D.设立中朝阻碍君主集权
2023-11-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的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到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此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发展?请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2023-11-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史学家吕思勉指出:“前代(指汉)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指隋唐)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是遏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由此可见,作者认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性体现在(     
A.促进贵族政治瓦解B.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C.推动平民政治出现D.简化选拔官吏程序
2023-11-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唐初承袭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为宰相。太宗、高宗时,他官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非正式名号,充任临时宰相的现象时有出现。这一现象的出现(     
A.反映了君主集权统治的加强B.表明三省六部制已名存实亡
C.意在增强中枢决策的科学性D.利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2023-11-23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