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科举制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从而在社会阶层间出现等级中的升降、贵贱间的对流,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材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     
A.动摇了统治根基B.增强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中期以后,社会上“逃户”现象日益严重,“流亡转徙,十室九空”,以至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这(       
A.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革B.促进了租庸调制的推行
C.表明弃农经商之风盛行D.导致了国家管控力减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材料所体现的税制(     
A.促成商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B.延续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模式
C.体现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需依托国家对农民的土地分配
4 .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下(     
A.货币开始成为主要税收形式B.赋税原则由税丁变为税产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D.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缓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尚书省→工部→中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工部→门下省→中书省
2023-11-20更新 | 206次组卷 | 461卷引用:2010年安徽省泗县双语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图二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列举汉武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D.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2023-10-27更新 | 287次组卷 | 27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代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     
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
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解读下列图示内容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     

A.侧重于进士和明经科目B.开创了武举取士的先例
C.选拔了各类实用性人才D.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10 . 唐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的中央行政体制;贞观年间,唐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从而形成“三省长官合议政事,尚书奉而行之”中央行政体制的新形式。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A.强化了三省之间的制衡B.保证了国家的科学决策
C.缩小了尚书省长官职权D.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