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是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太宗高宗玄宗代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
宰相总数2941271229147242321
科举出身3131871786182017
所占比例10%31%67%58%57%57%85%75%87%81%
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B.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
C.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D.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
2 . 【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

材料   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 这条独特道路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脉相承与长期延续。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国家治理体制的探索和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产,这是当代中国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却没有因此中断,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的承前启后。 各朝各代的国家治理都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并固化为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以“制度建设”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1-2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晋武帝)九年春正月壬申朔,日有蚀之。诏曰:……二千石长吏不能勤恤人隐……令内外群臣举清能,拔寒素。”这就是西晋时期“拔寒素”的开端,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侯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B.实质是九品中正制的有限突破
C.强化了士族对官场的垄断D.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的差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壮大B.唐朝诗歌的兴盛
C.选官制度的变化D.社会经济的繁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两晋时期,“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时期,则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促成这一转变的是(     
A.中央机构的调整B.门第观念的消亡
C.地方吏治的改善D.选官制度的变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载:“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 ;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故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     
A.繁荣诗歌艺术B.改革选官制度
C.打击门阀政治D.发扬光大儒学
2023-02-21更新 | 872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表格为科举制大事年表
年代事件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设置武举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封弥(糊名法)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殿试誊录
表格反映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是(     
A.九品中正制的固有弊端B.隋朝创立了科举制
C.科举制更加科学和实用D.科举制趋向公正公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大唐贡土之法,多循隋制”。唐代科举考试进士科还允许“公荐”和“通榜”,即人们可以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这说明唐朝科举制(       
A.可能存在不公平情况B.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C.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D.考试科目明显增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钱穆先生研究,汉代的察举制,要求首先进学校读书,获得补吏后,才可以被察举。而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这说明(     
A.士族门阀的世袭特权具有法律制度保障B.门阀士族成为皇权的重要支撑
C.魏晋以来的门第社会起源于汉代察举制D.士族门阀制度萌芽于西汉时期
10 .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考试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