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也保证国家编户齐民的稳定”。该制度(     
A.不利于选拔官员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2024-01-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下列叙述中,体现科举制的是(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2024-01-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材料反映了(     
A.世官制的沿革B.察举制的弊端
C.科举制的兴起D.出身门第成为选才唯一标准
2024-01-04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肇东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成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榜题名、蟾宫折桂、朱衣使者、独占鳌头、得意门生、名落孙山、白蜡明经等成语密切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材料中的制度盛行于(       
A.三国两晋南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D.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2023-10-27更新 | 287次组卷 | 27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
比例(%)4.017.224.546.1
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B.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
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2023-10-25更新 | 700次组卷 | 70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耕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余秋雨的演讲

材料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这种特征对中华文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10 .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中叹到“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有才能的人)沉下僚。”这种情况得到改变是由于实行(     
A.九品中正铡B.三省六部制C.察举制D.科举制
2023-07-2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顺迈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