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6 道试题
1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②和③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材料一表格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并通过与上述两种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021-11-14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下表是察举制与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比较,据此可知
察举制科举制
重视整体素质强调知识才能
长官举荐,“他荐”自由报考,"自荐"
“人、门兼美”“取士不同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窗”
A.选拔标准由学识才能逐渐演变为世家门第
B.选拔方式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C.选拔形式趋向自由化,形式日益松散
D.体现绝对的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021-11-12更新 | 827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2届高三一模(11月)历史试题(选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郡国岁举孝廉,……(并)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明变决断。”这是中国古代某一帝王确立的选官标准。下列各项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以客出仕”B.“察举征辟”C.“九品官人”D.“科举取士”
2021-11-09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届高三11月诊断考试历史试题(选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辟召在两汉时期是极自由的任官途径,辟主有用人选择权,被辟者就职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任官与否相当自由。但辟召制的滥用也会造成消极影响,表现为
A.选官体系的失效B.执政能力的僵化
C.社会阶层的固化D.君主专制的加强
2021-10-29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汉代史书中有很多官吏死后“家无余财”,甚至无以为葬的记载。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发现了汉武帝时期张汤(曾官至御史大夫)墓。其出土随葬品十分简单,多为小件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和史书记载吻合。这种现象主要
A.得益于休养生息的推行B.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C.表明墨子思想得到贯彻D.受到察举制实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汉初,选官的重要途径“任子”指的是二千石以上的高官任职三年以上可保举子弟一人为后备官吏,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合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考核合格者任以官职,并成为制度,这一变化
A.推动了儒学政治地位的提高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防止了官僚门阀集团的形成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
A.郡国注重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C.选官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成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那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成、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汉代的选官方式以察举制为主体,同时也包括辟除、征召、私人荐举、博士弟子课试、任子(凭借父兄而得官)、纳赀及其他多种选官方式。其中,辟除是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须分两步进行:先辟为掾属(佐治的官吏);然后再由掾属升转。据此可知,汉代
A.依靠血缘选官已被抛弃B.中央丧失官员选任权力
C.官僚体制存在一定隐患D.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须知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的,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