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招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创设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职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运作流程。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3)根据材料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4)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
2020-10-1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面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

材料三   宰相、丞相或相国之成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秦国都有此官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事。秦汉时期的宰相,位高权重,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冲突,导致两汉皇帝不断调整、削弱宰相职权,结果就是以尚书台为代表的中朝官的崛起,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从三公逐渐转至三省。

——王成等《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
(2)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根据材料二说一说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从秦汉到隋唐中央机构的主要变化,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即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所谓九卿,实际上并不是九个,而是泛指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因此也称为“诸卿”或“列卿”。从总体上看,诸卿的设置和机能体现了国家政务的诸多方面和分工制约,突出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诸卿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得世袭。诸卿虽然有明确的分工,但又存在职无常守的混淆现象,皇帝可以随时不受规章制度的限制,对所有部门和臣僚进行调整派遣,重要政务只能取决于皇帝和皇帝身边少数人。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三省围绕着皇帝的诏敕运转,中书草诏,门下复审,尚书执行,合成一套完整有机的施政体系。另一方面,三省长官既各领本省庶政,又以宰相身份联袂入朝,在门下内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通过政事堂会议将三个不同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枢体。这样,三省权配合,既各自发挥自己的职能,又能发挥整体功效,推动着整个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摘编自袁刚《隋唐三省体制析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对三公九卿制发展的表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省六部制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决策的权力在宰相和皇帝,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及其所属六部。决策的权力本身也被分割,中书和门下之间互相制约,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而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则使国家的行政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因此,尽管唐以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局部上还不断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大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阁守城、宁欣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摘编白《金石萃编*泰峄山刻石》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讳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祜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摘编自《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
(1)根摆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皇帝”推行何种制度使得“一家天下,兵不复起”。试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制度设计和(宰相)祎之反抗敕令的制度依据(不得照抄原文)。皇帝敕令最终执行的结果说了什么问题?
2020-11-0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摘编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摘编自《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材料三 唐初,差遣职任多属临时。武则天时期,破格用人,差遣之法逐渐流行。玄宗朝,使职差遣形成为新的制度。

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

——摘编自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开元天宝年间,使职差遣大量出现。监察地方:十道采访处置使……搜括逃户:括户使、劝农使……整顿漕运:江淮河南转运使……军事边防:节度使、经略使……

——摘编自《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构建唐初三省六部制的结构图及唐玄宗时期的中书门下五房结构图,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代设置使职差遗产生的影响。
8 . 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发展的一座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行机制,叫“三省制”。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朝的三省制。
2020-02-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一个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谏议制度在唐宋时发展到成熟阶段,主要标志为职官与机构设置日趋完备。唐朝的门下省和中书省都有谏议权,并分别设有补阙、拾遗两种谏官;宋朝专设“谏院”为独立的谏议机构。大量著名文人出任过谏官,如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王维、陈子昂当过拾遗,宋人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当过谏官。唐太宗有纳谏雅量;宋太祖为后世皇帝立下祖训“不杀上书言事人”。

——摘编自晁中辰《中国古代谏议思想与谏议制度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况汉朝监察体系的构成,并指出刺史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谏议制度的特点。
10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科举制废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大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滴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拿法,如考生揎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都在皇权和文官制度的统治下,再配合市场性农业经济的网络。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这两套网路的结构,可以长期保持中国的统一,提供相对有的管理。到了唐代,然颇多内乱外患,但本上,文官制度的体系还是相当有工作戴率。宋代的制度,地方有相当的自主权,虽然宋代中央的工作效率并不高,各个地方人治为政,但也能保持经济网络的自动调节。明,清两代,中央权力强大,而在意识形态固定以后,文官体系已不再能作必要的调节,以适应突然发生变化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0-04-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