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王安石对北宋面临的秩序危机曾进行过深入的阐述。他说,“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益穷困,而风俗日益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以富国强兵为目的B.侧重于解决边防压力C.得到人民强烈支持D.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朝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造成土地兼并成风,普通百姓生活困苦,农民起义不断。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清查丈量各州县耕地,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按各等地的每亩税额进行收税。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此种做法的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C.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D.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下列表格反映了
提出“三不足”思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措施青苗法——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官府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保甲法——官府希望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庆历新政
4 . 汉武帝时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王安石变法推行“均输法”,隋唐则设有“常平仓”,古代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主要意图是
A.增加财政收入B.消除贫富差距
C.政府屯粮备荒D.保护自耕小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芝麻则芝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是实际结果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实现人民“殷盛”而采取的措施。(至少打出三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鼓励农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4)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均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6 .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救济广大流民B.增加政府收入
C.消弭战争威胁D.恢复募兵制度
2021-01-21更新 | 754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据此可知他们(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D.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8 . 毕仲游《西台集》:“王荆公以兴作之说歆动先帝,先帝信之而患财之不足也,乃散青苗,置市易,敛役钱,变盐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财者,无不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专制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9 .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后人评价更加真实客观B.评价是否可信取决于阶级立场
C.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

材料二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轿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

材料三臣伏见于下官吏,员数极多……致使年老病患者,或懦弱不材者,或贪残害物者,此等之人布在州县,并无黜陟。因循积弊,冗滥者多,使天下州县不治者十有八九。

——《欧阳文忠公全集》

(1)材料一指出北宋政府存在着什么严峻的社会问题。材料一中的“一冗”在材料二中是如何表述的?

(2)材料二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各指什么社会现象?“夷狄”和“寇盗”的称呼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立场?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所持的基本主张。其结果如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