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正统观·家国认同

材料一   “夷狄不可为帝王”是自先秦至魏晋华夏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十六国时期众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争正朔、明法统,开少数民族统治者论证自身正统性的历史先河。匈奴人刘渊,以“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为理由反晋,并宣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不久称帝。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担心因东晋政权的存在而“书轨不一”,自己的正统地位得不到天下人的承认。对此,徐光劝慰说:“陛下既苞(包)括二都(即占据长安和洛阳),为(就是)中国帝王。”淝水战前苻坚在阐述攻打东晋的理由时说“帝王历数岂有常哉,顾惟德所授耳”;“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少数民族政权排定自己的五行历运,后赵承晋,为水德,前秦与前燕承赵,为木德,后秦承前秦,为火德,北魏建国时承秦,为土德。

——摘编自邓通《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等

材料二   按照中国史学的传统观念,某个王朝纂修前朝历史,就是对前朝具有正统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统继承者的承认。元朝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围绕着纂修义例,即辽、宋、金三朝“正统性”的问题,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一派主张,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另一派则主张独尊宋为正统。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下《修三史诏》,指出辽、宋、金三朝“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两年后,修史工作大功告成,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辽史》《宋史》《金史》。这一撰史原则无疑更加符合五代辽宋金元时期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历史。

——摘编自江湄《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

(1)阅读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统治者家国认同的观念,并分析其影响。
(2)阅读材料二、评述元朝关于辽宋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建立后,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成果,最突出的是汉族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朝的汉族⋯⋯其内涵更加丰富,因此才能够产生“华夷一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整个唐朝的发展历史也是曲折的,一方面是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在向好的方面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文化适应问题……整个唐代,唐朝在民族关系方面,主要是与突厥、吐蕃、回鹘、南诏国等民族政权发生着友好的交往、交流,同时也存在矛盾冲突。当然,这些民族政治力量控制的地区对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也并不是没有贡献。

——王文光、胡明《隋唐时期民族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材料二:作为意识形态界域中的四等人制,其总体精神的形成,首先是以二元的思维进行,将蒙古、色目人划分一元。汉族人(包括汉、南人)化为一元,不同的元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简单化的二元管理思维和二元现实集团,确保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民族如此众多,各个民族拥有不同的风俗习性,经济基础也各不相同,所以统治阶层只能客观地采用因俗而治的策略……实际上这种“四等人制”并无特别的民族分化倾向,主要反映的是元朝这一多民族统一国家建立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巍《蒙元民族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三例唐朝民族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的目的,并指出作者认为“四等人制”在元朝确立的必要性。
2024-03-3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人取名的时候,有采用汉人的字、号等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也接受了汉人的习俗。

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在使用蒙古名字、婚姻、服饰、发式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整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材料二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对这一特征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大中国”做出历史解释。
2024-03-29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西北用兵的需要,北宋在西北沿边建立了大量堡寨,虽其设立的初衷是出于军事需要,但实际上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开发,出现了“蕃汉交易,市邑富庶,全胜近边州郡”的繁盛局面,一些堡寨甚至发展为较大的城镇。而范仲淹开通与蕃部接壤之边界榷场,进行互市,使边民互通有无。一时间“羌汉之民,相踵归业”者达“数万户”。

——杜雪飞《宋代边疆市场研究》

材料二   元“始开唐徕、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更造舟置黄河中,授诸部落及溃叛之来降者”。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蒙古人、回鹘人以及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教徒的迁入,与他们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元代的记述中,回回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一个单一的和新的民族民称。

——摘自尹江伟《党项民族溯源及其最终流向探考》、杨万全《回族族源探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北宋对峙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并结合所学,概述北宋为维护西北边防安定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河西地区民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述元朝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措施及其积极影响。
2024-01-3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元朝是我国规模空前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这种政治形式,促进了边疆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发展;各民族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当时大量汉族人被迁发到边地去开垦,边疆各族也大量迁入内地定居,相互间加强了沟通和联系,原有的地域观念逐渐减弱。……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入中国的人,经过长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学习,而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我国的民族交融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同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民族交融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
2024-01-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3·山东·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引文出处
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虽在征伐之间,每存仁爱之念,博施济众,实可为天下主,天道助顺,人谋与能……历数攸归,钦应上天之命。《元世祖皇帝登宝位诏》
是年(1262年)夏,分省至上都,衡疏陈五事:“……国家既自朔漠入中原,居汉地,主汉民,其当用汉法无疑也……”书奏,帝嘉纳之。《新元史·列传第六十七》
成宗皇帝克绳祖武,锐意文治,诏曰夫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仁宗皇帝尊五经,黜百家,以造天下士,我朝用儒,于斯为盛。【元】欧阳玄《曲阜重修宣圣庙碑》
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苟有善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何有于中国、于夷?【元】郝经《陵川集》

材料二



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推动中华民族向多族群大天下发展的进程,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2023-05-15更新 | 252次组卷 | 5卷引用:大题08 图片信息提取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材料二

文献材料文献出处
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宋史职官》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奄山,徙潢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朕(金世宗)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金史世宗纪》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元)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是由“小中国”向“大中国”转变的关键期。“小中国”指发源于中原农耕地带,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汉文化覆盖全部国家疆域作为理想目标,以“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作为统治模式的政权;“大中国”则指能对发源于汉地社会边缘的农耕——游牧交界地带的不同民族进行有效治理,并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政权。

——摘编自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