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方宜旱,南方宜稻,这是农作物对南北方环境选择的结果,跨越环境界限,将另一地区的作物引入,则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冬小麦为北方旱地作物,推动其大规模向南方扩展的动力是人口。《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可见,两宋之际,南方水田农业区稻麦两熟制曾出现了一个极为兴盛的局面。

——摘自吴存浩《中国农业史》等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

清代皇帝纪年年份人口(亿)耕地(亿亩)人均耕地(亩)
世祖顺治七年16501.00~1.506.004.00~6.00
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2.00~2.509.003.60~4.500
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4.1012.102.95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摘编自[清]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一《意言·治平篇》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宋之际稻麦两熟制在南方“极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农业生产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023-06-03更新 | 340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最后一模历史试题
2 . 宋朝代表华夏民族主流,创造了中华民族新辉煌,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入宋以后, 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   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力、畜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磨务”,管理水力机械。

——摘编 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巳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并简析其繁荣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作者关于宋代科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到元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3-12-0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段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统二年(1261年),立劝农司,以陈邃、崔斌等八人为使。……设大司农司,秩正二品,凡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恶掌之。至元七年(1270年)站立(大司农司),置官五员。十四年罢,以扶察司兼领劝农事。……至元六年(1269年)八月,诏诸路劝课农桑。命中书省采农桑事,列为条目……二十年,又改立务农司,秩从三品,置达鲁花赤一员、务农使一员、同知二员。……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募民能耕江南旷土及公田者,免其差役三年,其榆租免三分之一;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九月,沙州、瓜州民徒甘州,诏于甘、肃两界,画地使耕,无力者则给以牛具、农器……至正二年(1342年)二月壬寅[朔],颁《农桑辑要》,于至正八年(1348年)四月诏守令选立社长,专一劝课农桑

——摘编自(明)宋廉、王讳《元史》

材料二诸县所属村幢,凡伍拾家立为查社,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专一照管教劝本社之人务勤农业,不致惰废。如有不肯听从教劝之人,轻记姓名,候提点官到拔,对社众责罚。所立社长,与免本身杂役。年终考较,有成者优贫,怠废者责罚。

——(元)完颜纳丹等《通制条格》


以上材料为我们进行“元朝重视农业生产”的研究提供支撑,提取信息完成下表。
研究提纲
研究角度史料佐证
(1)
(2)
(3)
(4)
2024-02-1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吴川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以来我国粮食亩产量相对指数变化表

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
全国粮食亩产变化指数+22.22.30.4+29.97.5+9.4+16.0
北方麦作亩产变化指数+9.71.513.3+10.38.3+38.9+35.1

注:“+”“-”为后一朝代比前一朝代增减情况。

材料二   两宋时期,南方粮食产量提高,允许一部分从事粮食种植的劳动力和较为劣质的土地退出粮食种植,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促进了南方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工商业的繁荣,交通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集中了宋代最多的城镇。

——摘编自张雨潇等《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围绕“气候变迁与经济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2-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1月份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社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南方各割据政权一般却比较稳定,战争较少,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五代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据北宋初年统计,当时北方人口只有100多万户,后陆续平定南方诸国,又得230多万户。南方人口已经是北方的两倍。这一方面是江南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北方经常发生战乱,劳动人民为躲避战火大批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同时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绍兴和议”以后,北方移民大量涌入,使南方社会经济继续获得发展。11591179年,南宋全国丁口从1684万增加到2950多万,20年间丁口增加了近3/4。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显著进步,城市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自唐朝安史之乱时候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农业生产技术以江浙一带最进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产生。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人口增长的最主要的原因,传统农业在这一时期(两宋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

淤田、沙田、潮田、山田、圩田、围田、湖田等各类耕地的开垦;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在这一时期不仅种植地区扩大,而且耕作技术与经营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宋初从越南引进以后,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普遍种植。有些地区,已有早稻、中稻、晚稻的区分。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把稻种在秧田上培育,然后移植(即插秧)到大田。陈旉《农书》专门记述了秧田的修治技术,不少地区还发明了插秧工具——秧马。秋收后的耕田,务求再三深耕,使土壤疏松细碎;春耕时再三耕、耙,使土细如泥。耕田用牛犁也用踏犁;耘田除草,有了耘爪、耘荡等工具;水利灌溉在原先的筒车、桔槔之外,出现了效率更大的龙骨车(翻车、踏车),可以把河水抽到一二丈高的稻田中。集约化经营的结果,是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当时人说,在两浙路一带,上等水稻田一亩,可以收获稻谷五六石,约为750斤到900斤之间,是相当高的产量。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南北经济重心开始转移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探究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2023-11-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各类民事诉讼案件中,以田讼最突出,其中扬州、淮南、福建等地邻里之间、族人之间、主客户之间等土地之争频发。自北宋初年起,官府就不断修订与田产相关的条法。南宋宁宗年间,有吕氏兄弟二人分户而立。弟死无嗣,其兄吕文定向官府讼告堂叔占据其弟田产。经审理,堂叔已实际购得该田产,但吕文定事先不知情。官府根据“凡典卖物业,先问房亲。不买,次问四邻”条法,判田产归吕文定所有。

——摘编自牛杰《宋代民众法律观念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庄园里,份地受让人须经庄园法庭将土地先“交还”给领主,再经领主“接纳”后才能取得土地。领主与份地受让人的约定条件、交换过程以及相关义务都载入庄园法庭的卷档中。农民拥有的土地不能随意交换和买卖,但领主也不能随意收回。在一个案件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某些土地,理由是农民超过了其有权持有的数量。该农民争辩说“此前一直根据习惯法持有几份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到指控”。庄园法庭审理的最后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

——摘编自肖培栋《浅析西欧中世纪农民对土地的合法占有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田讼现象频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土地制度的特点,说明庄园法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诉讼案例体现的不同法律理念。
2023-02-28更新 | 761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体育

材料一:下表宋代流行的体育活动(部分)

种类典籍记载出处:《宋史》
田径招募之制……方其募时,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视。
凡列校转补,有司先阅走跃,上下马。
(岳飞)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
卷193《兵志》


卷196《兵志》
卷365《兵志》
蹴鞠(淳熙四年九月)戊午,阅蹴鞠于选德殿。
每春秋圣节三大宴:…第十二、蹴鞠…
嘉熙初,臣僚言:“今日兵贫,若此思变而通之…暇则弛马击毯以为乐”


卷34《孝宗本纪》
卷142《乐志》
武术(岳飞)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飞单骑持文八铁枪,刺杀黑风大王,敌众败走…卷365《岳飞列传》
(乾德三年五月)壬申,幸迎春宛宴射;
(庆历二年八月)戊寅,策武举人试骑射
(淳熙十一年)二月甲申,诏:两淮、京四、湖北弓弩手,……每州许岁上材武者一、二人,试授以官,如四川义士之制。
卷2(太祖本纪》
卷11《仁宗本纪)
卷35(孝宗本纪)
角力(绍兴五年)三月御射殿,阅赵青等五人角力。
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四角抵
父玉……言怀德可视引弓、击剑、角抵。
卷121《礼志》
卷142《乐至》
卷323《马怀德列传》
水上活动[威平三年(1000)五月]乙丑,幸金明池观水嬉。
[熙宁三年(1070)]夏四月癸,幸金明池观水嬉
卷6《真宗本纪》
卷15《神宗本纪》
节令游戏(张秉)父谔,字昌言。…太平兴国中,即除西川转运副使。先是,土人罕习舟辑,取峡江中竞渡者给漕运役,覆溺常十四五,谔建议置威櫂军分隶管勾,自是无覆舟之患。卷301《张乘列传》
百戏百戏有蹴毬、踏跻、杂旋、狮子、弄枪、铃瓶、茶碗、碎剑、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抛腰、透剑门、打弹丸之类卷142《乐至》

材料二:《宋史》中记载,上流社会对体育礼仪的规定非常严格,如打球包括了鼓乐、服饰、仪式等等诸多程序和规矩,礼法森严。朱熹提出“修建射圃,提倡习射;效法孔孟,尊崇六艺以及登山郊游,导引调息”。当时民间兴起各类体育活动,并出现大量专业的体育“社”,如打毯社、角抵社、锦体社、英略社等。宋代《齐云社规》记载蹴鞠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开封街市店铺甚至还专门出售一种儿童秋千,深受百姓喜爱。城市里也出现一些新的娱乐场所.将文艺表演和休闲体育结合起来,吸引大量的市民来休闲娱乐。

——摘编自周丛改《宋代体育的繁荣及其成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体育状况加以阐释。
2023-11-1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东、中西部地区主、客户(宋代以土地的有无作为评判标准,分为主户与客户)情况

地区主户(口)客户(口)主户与客户之比

东部
江南东路90226117149983.7%
河北路76513021906577.7%
两浙路144640638369078.9%

中西部
夔州路21559525247246.1%
荆湖南路45643135462656.3%
利州路17983512215659.5%

——据《文献通考》整理

材料二   观点一:王安石:“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蔡襄:“民有智能者,乘时趋利,为农则兼并,为商则高下,取天时人力之大者,遂以富强,奢靡冒法,出于王公之上,此古所谓乱俗之民,可诛者也。”

观点二:“今者州县有十等五等之别,一有均敷,曰上户;一有追呼,曰上户;一有差徭,曰上户。为上户者不胜其劳”“士大夫类曰抑强扶弱,而不知安富恤贫亦所以为政也。田里贫则国家贫,田里富则国家富,田里之财即国家之财也。”

——摘编自李华瑞《宋代“兼并之家”考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东、中西部地区主、客户占比不同反映的实质,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宋代人地关系的观点进行评析。
2023-11-06更新 | 41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传世的宋元话本。话本梗概如下: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采喧天,只听胡笳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跟着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

——摘编自[]冯梦龙《古今小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话本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故事梗概中选取两处情节,指出情节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简要说明。
2024-01-1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历史学科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