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自明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旨在(     
A.提升内阁地位B.削弱六部职权C.提高行政效率D.助推君主集权
2 . 美国学者罗威廉认为,“中国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的、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里的“中国的世界模式”是指(     
A.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B.中国古代的羁縻政策
C.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D.新中国的“一边倒”方针
3 . 明景泰四年,明景帝以“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事多拘滞”为由,授巡抚都御史衔;此后,巡抚“或四五年,或八九年,株守一方”,权势日盛。为此,中央遂以巡按监督和牵制巡抚,出现巡抚对七品巡按“频笑逢迎其意旨”的情景。这可用以说明明朝(     
A.行政区划改革的非连续性B.地方监察体系具有双轨性
C.中央机构设置集权化趋势D.以卑制尊原则被长期遵循
2023-03-10更新 | 516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4 . 洪武年间,朱元璋废中书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明成祖在位时,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内阁权力逐渐膨胀,明朝中后期,有些内阁大学士“实则宰相,惟品秩无一定耳”。这说明明代(       
A.并未废除宰相制度B.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C.中枢机构形同虚设D.内阁掌握决策权力
5 . 明朝时期,宦官比内阁更获得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这反映了当时(     
A.内阁阁员得不到信任B.宦官掌握国家的决策权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皇帝懒政导致大权旁落
6 .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可选资格,一般来讲,必须是翰林出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据统计,在明朝170位大学士中,通过尚书人阁的有110人,通过侍郎人阁的也有24人,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明朝此举(   )
A.利于强化内阁的辅政功能B.意在完善法定中枢权力体系
C.一定程度制约了专制皇权D.使内阁与六部形成制衡机制
2023-04-29更新 | 56次组卷 | 15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总其成,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有效制约
C.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D.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
2023-06-07更新 | 496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电邮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明太祖此举旨在(     
A.维护君主专制制度B.削弱统军大将兵权
C.强化对边疆的统治D.防止地方反叛中央
2022-12-29更新 | 286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在明代,皇帝只要对阁臣的信任或“恩宠”稍衰,便会将重要的奏章留中不发或对内阁票拟百般挑剔,此时六部的长官甚至也会趁机刁难阁臣,不听招呼。这反映出当时的政坛(     
A.人治色彩突出B.决策机制异化C.内阁形同虚设D.六部分权制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