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有人认为,明太祖时君权膨胀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明朝君权膨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相权过度膨胀,危及君主权威
B.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难以承担加强中央集权的重任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历代君主执政的必然准则
D.封建制度衰落,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
2 . 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
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
2020-03-31更新 | 918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8月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代一些皇帝认为,“以一人之智,处万机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设立内阁可以“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负责行政事务的执行
C.拥有对皇帝的监察权D.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元末明初理学家、教育家汪克宽在其《环谷集·郑长者传》中这样记载:“乡邑讼理不决者,往往求直于长者,无不惭服而去。”以下理解合理的是
A.反映了元末明初中央集权的弱化B.长者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
C.基层自我管理是国家治理的补充D.理学成为司法判决的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
A.废除了宰相制度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边患的日益严重D.军权的分化制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2023-02-02更新 | 200次组卷 | 95卷引用:2010年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认为:明代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很多情况下,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只体现在制度上,高度集权的皇权,皇帝并没有真正行使,而是由大学士或太监行使了。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A.“(大学士)皆侍左右,备顾问,然不得平章军国事”
B.“然内阁之拟票,不得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C.“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
D.“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之罢相始也”
2019-12-11更新 | 390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行知高级中学202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高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
2019-11-04更新 | 549次组卷 | 25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并结合唐、明、清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10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泽惠他的子孙后代,采取封王建藩制度。分封制一直在封建社会存在说明了
A.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统治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