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票拟是在没有中枢权力机构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的办法,它对明代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票拟批答拉开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距离,内阁官员审阅大臣的奏章,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说明票拟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确保了决策的正确性
C.为皇帝怠政创造条件D.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颁布“禁例十二条”,严格规范国子监学生的道德和行为,并镌刻卧碑,置于明堂之上,如有不遵者,以违制论。“禁例十二条”的颁布(     
A.规范了国子监的教学内容B.利于全社会形成重教氛围
C.符合封建集权统治的要求D.推动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
2023-04-09更新 | 718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昆明一中、宁夏银川一中2023届高三一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太祖编订《大诰》,宣布“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建文帝时下诏,官民犯罪一律“依《大明律》科断”,废除《大诰》。明成祖即位后为打击异己,恢复《大诰》,不久后又废止。《大诰》的兴废变化(     
A.印证了皇权高于一切B.说明了法治观念牢固
C.体现了中央集权重要D.反映了社会进步趋势
4 .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     
A.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D.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2023-03-10更新 | 2574次组卷 | 17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清国家礼制中的一个重要祭祀内容是四海祭祀,分设西海(陆地)、北海(陆地)、东海和南海四海坛庙,用国家吉礼中最高级的天地配祀。国家对四海祭祀意在(     
A.强化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B.巩固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
C.增强海权意识和海防建设D.强化礼制的基层教化作用
7 . 明初,朱元璋废丞相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宰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D.保障了决策的正确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实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然而皇帝往往更依赖后者,所谓“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司礼之批红”,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由此可知,明朝的宦官专权(     
A.使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B.是中枢机构异变的结果
C.导致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D.促使中央权力体制平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明成祖对宦官十分倚重,设置的宦官机构逐渐增多,宦官权力十分广泛。内阁制度形成后,凡奏章皆由内阁票拟,皇帝批红,而协助批红正是宦官司礼监的主要职掌。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央监察权的严重削弱B.内阁贪权揽政威胁皇权
C.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异化D.皇帝决策权力逐渐转移
10 . 清康熙时期,人们认为宋朝治政最为理想,开始将朱子学作为官学予以重视,君主与生表、官僚结成师友关系。雍正也尊重朱子学,但使用“公忠”这一概念来阐述君主与上大夫、官僚之间的关系。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的绝对化趋势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满汉矛盾逐渐淡化D.官僚议政权被削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