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军队“屯田之法,始于汉代……养兵实塞之要,足国安民之计,莫先于是”。因其寓兵于农,耕织结合,是军队生产自给的一种好方式,所以代代相传至明不改。明太祖崛起田间,深知四民之中农者最苦,因此起兵后一直留意军屯,并取得良好效果。云曰:“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天下既定,在朱元璋精心指导下,在全国推行军屯,洪武年间陆续出台军队屯田的组织形式,屯田与守戍的人力比例,军士屯田顷亩,军屯的科则,后勤保障,奖惩办法等管理办法并从各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明史兵志》说:“东自辽东,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江南北,在兴屯矣”。全国屯田军士达180余万人,军屯数量为90多万顷,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左右。研究者认为,有了大规模屯田,使得明朝维持了数量巨大的军队,避免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也为国家国防建设和边疆地区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军屯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023-07-0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虽说封建社会中,天下是皇家一人的天下,宰相只是皇帝身边的奴才,维护皇权至上,确保皇帝一姓的统治。但天下政务皇帝不可能事必躬亲、面面俱到,必须还得依赖以宰相为总领的文武百官组成的官僚机构来治理天下。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百官,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同时冷藏宰相,任用内廷的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这样以宰相为首的外朝,则只是听令于内朝,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构。

材料三   明初,左右丞相为宰相,总揽全国大小政务,政务先经过丞相,然后再奏闻皇帝。这变成了丞相当权、皇帝居后的局面。朱元璋发现皇权受到威胁后,采取极端手法,免中书省,废除丞相,把宰相权力分给了六部,每部设立尚书一职直接听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

——以上材料均出自黄龙《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原因及影响。
2023-06-27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尚书原是九卿之少府的属官,原来职能只是为皇帝收发公文。汉武帝规定,臣下的奏疏不经外朝而先交给尚书,然后由尚书呈送皇帝,尚书不经外朝御史再将皇帝的意见传达给丞相执行,皇帝与尚书(及随侍左右的诸吏、给事中、左右曹、侍中、中常侍)讨论政事的处理方案,因此尚书地位变得重要。

——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可以说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儒家人性善的藩篱,跳出了所谓“涂之人可以为尧舜”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这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政治文明气息的重大突破。

——林建华《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宋代的君臣关系》

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颇,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机构的设置使得“尚书的地位变得重要”?简要说明设置这一机构的作用。
(2)基于“于事稳便”的考虑,唐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在中央是如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
(4)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5)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23-06-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靖难之役”的历史表述]

材料一《明太祖实录》 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靖难之役”起兵前夕,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 年)十二月,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此距燕王夺位仅三月,而距建文一修成书不足一年。书文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明太祖实录》强调事直文简,理明义彰,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

——改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明朝官方史料《奉天靖难记》《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建文帝逃亡的说法。康熙年间,修撰明史的史官分为两派,一 派参照实录主张“崩死宫中”,另一派则主张“逊国出亡”。“自焚说”与“逊国说两派相持不下,主持者王鸿绪最终采用“自焚说”。但是《明史》成书后,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下文中又作补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摘编自《明史》等资料


(1)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实录》的史料类型,并分析说明《明太祖实录》的编纂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有关建文帝“自焚说”与“逊国说”出现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1)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写出三省的各自职权?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提到的大量文书直接送达给皇帝处理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明成祖是如何解决皇帝政务繁忙问题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中枢秘书机构是由哪一个皇帝设立的?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个发展趋势?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现了短暂而辉煌的“治世”。明孝宗在位期间“起用正直贤能之士,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成化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同时更定规制,复议盐法,革废一应弊政,朝野称颂。孝宗还勤于政事,重开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明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弘治十五年(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倡导宽仁治国,减轻刑罚。他在位期间,击败吐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经营哈密;修缮长城,抵御蒙古。由于明孝宗励精图治,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被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弘治中兴。

——摘编自《明史·本纪第十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弘治中兴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弘治中兴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尚书省领二十四司,尚书令一员。正二品。武德中,太宗为之,自是阙而不置。令总领百官,仪刑端揆,其属有六尚书。凡庶务,皆会而决之。……门下省侍中二员。……凡军国之务,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此其大较也。……给事中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中书省,中书令二员。……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二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分工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哪些解决的办法。
(3)依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宰相被废后带来的影响。
2023-04-3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联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检(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编自任怀国等著《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历代的统一政权,尤其是清朝的统一,无疑对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朝能够最终确立统一中国的政权,完成这一巨大的历史性工程,与它成功地实行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

清朝统治者的治边思想既有继承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边思想大成的一面,又有根据时代需要和自身民族特点创新发展的一面,颇具特色,且自成体系。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相对应的制度名称,并指出“兼相”对应的制度是由哪个皇帝设立的以及该制度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采取民族政策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少数民族,清朝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新疆、蒙古、西藏分别采取的管理措施。
9 . 明朝前期的“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与建文帝进行政治军事斗争的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明实录是明朝最重要的官修史籍。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实录,诸如《明太祖实录》和《明太宗实录》等。其中建文朝无实录,《太宗实录》前九卷为《奉天靖难记》,不书建文年号,只写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记建文四年(1402)秋七月燕王朱棣夺位后之事,时未改元永乐,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朝官方史料《奉天靖难记》《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建文帝逃亡的说法。康熙年间,修撰明史的史官分为两派,一派参照实录主张“崩死宫中”,另一派则主张“逊国出亡”。“自焚说”与“逊国说”两派相持不下,主持者王鸿绪最终采用“自焚说”。但是《明史》成书后,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下文中又作补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据《明史》等资料


(1)分析有关建文帝“自焚说”与“逊国说”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利用古代官修史书开展历史研究。
2023-04-11更新 | 33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正是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 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固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放下了元代曾接触的各种外来文化,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摘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为“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思想及文化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若选择观点①请用明代政治、经济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若选择观点②则请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