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
2022-06-16更新 | 8345次组卷 | 57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科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熙帝颁赐御书一览表(部分)

编号时间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
康熙一十七年(1678赠王渔洋(入值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廉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
康熙二十五年(1686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
康熙三十四年(1695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
康熙四十二年(1703御书《督抚箴》(督抚的戒规)一篇,赐巡抚李光地

——摘自常建华《康熙南巡中的书法活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对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进行分类。
(2)简析康熙帝颁赐御书的目的。
2022-03-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开皇之治”大事简表(部分)“康乾盛世”大事简表(部分)
开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开皇三年,罢天下诸郡,定州县二级制。
开皇五年,诏令全国检括户口。
开皇七年,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
开皇九年,平陈,免陈朝旧境十年赋税。
开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据《隋书》等

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三年,巡视黄河。
雍正二年,行摊丁入亩,整顿保甲制。
雍正十年,设军机处。
乾隆元年,设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库全书》。

—据《清史稿》等

综合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以下关于清朝对西藏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设置西域都护B.设立伊犁将军
C.册封达赖和班禅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康熙三十年(1691年),古北口总兵请示修葺已毁长城之事,康熙帝回复:“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据此可知,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清朝边境非常安全B.清初民族关系融洽
C.得民心者自得天下D.避免加重百姓负担
7 . 康熙皇帝曾说:“凡为臣子必须才德兼全,若有才无德,不如有德无才也。”而雍正皇帝则说:“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这表明
A.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共识B.皇帝喜好决定政局兴衰
C.皇权加强日益达到顶峰D.统治需要影响官员选拔
8 . 康熙帝南巡到达南京,亲往明孝陵朱元璋墓拜祭,赞“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乾隆六次南巡,也屡至明孝陵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些做法意在
A.效法汉族礼制B.恢复江南经济
C.褒扬明朝功绩D.缓和满汉矛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康煕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提出台湾去留问题,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不同声音。……道光年间魏源《圣武记》载:“方郑氏之初平也,廷议以其孤悬海外,易薮贼,欲弃之,专守澎湖。”内阁学士李光地甚至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荷兰有,亦听之。”

康熙皇帝说:“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为慎重起见,谕令福建督抚提镇详议。(1684年)四月十四日,差往福建料理钱粮工部侍郎苏拜会同福建督抚提督疏言:“台湾地方千余里,应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员分辖……”得到康煕皇帝批准。康熙末年,台湾“北至淡水、鸡笼,南尽砂马矶头,皆欣然乐郊,争趋若骛”。“距今(2019年)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据李细珠《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台湾“弃守”之争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政治举措的历史作用。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17世纪末,康熙帝面临的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有
①地方叛乱 ②台湾割据 ③西藏独立   ④外来侵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