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列列汉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汉化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2023-03-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郴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觐见礼仪之争公元1793年,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和扩展中国市场,英国以祝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之前,双方在觐见的礼仪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清廷坚持执行朝贡礼仪,要求马戛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则要求用觐见英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双方僵持不下。最后乾隆仍然在热河行宫接见了马戛尔尼,当马戛尔尼向乾隆抛出他们此行真实目的时,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一口拒绝。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至于最后的礼节到底如何?双方却各执一词:在后来清政府的所有档案文献中,记载的都是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行了叩拜之礼。而在马戛尔尼的日记和当时副使的记载中,则坚称英国使臣坚守了觐见英王的礼节,甚至行“半礼”(引手相吻礼),而非“全礼”。

——摘编自高换婷《英国使臣觐见中国皇帝引起的礼仪之争》


【注】上图中:一方面,中国君臣被描绘成肥胖、慵懒之状,中国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显出一副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另一方面,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后面,一众英国官员、商人则也表现出贪婪、狡诈和惶恐的样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觐见礼仪之争”的理解。
2022-12-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编自任怀国等《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清朝能够最终确立统一中国的政权,完成这一巨大的历史性工程,与它成功地实行了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不开的……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相对应的制度名称,并指出“兼相”所对应的制度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采取民族政策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中期在新疆、蒙古与内地分别采取的管理措施,并说明这一时期清政府是如何解决沙俄来犯的边疆危机的。
2022-12-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诏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北宋】苏洵《嘉祐集》卷1

材料二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清代前期理藩院还兼管中外交涉事宜,为使管理规范化,制订并不断修订补充《理藩院则例》《回疆则例》等法规,通令实施。在地方,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而不强求划一。如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为盟旗制;新疆为将军辖下的伯克、州县、札萨克。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北宋和清朝国家管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和清朝国家管理制度的相同作用。
2022-12-11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前期,西南各地土司实力增长,因而拥有了辖地内至高无上地位和权力,随之增强的扩张欲望甚至能导致掠夺他处民众“千有余口”的案件。当时部分土司对土民“取其马牛,夺其子女,生杀任情”,经济上则“因而科敛,用一派十”。如缅宁地区的土司每年以定额征收土民白银1348两3钱,除48两上缴清政府外,“余俱土司收用”,此外“遇有公私事件,又行加派。每年派银一二千两不等”。西南地区时有土民向清政府官员请愿的事件,也时有土民愤而杀死土司的案件。这些都使朝廷认定“必归事权,始可一劳永逸”。在改土归流的进程中,多有土民“欢欣鼓舞,情愿编户纳粮”的情形。完成改土归流的地区,清政府往往按旧定额征收赋税,并在设置府县、清查户口、鼓励垦荒的同时,建立以官学、书院、义学为主的地方教育系统。

——摘编自李良品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改土归流的历程、原因及作用》


(1)据材料,分析清朝前期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改土归流的积极影响。
2022-12-11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抽测二(12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夏商时期,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不相同的民族称之为“夷”,自称 为“夏”或“华”。春秋战国时期,内地与周边始有文明之比较,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以示华夷有别。汉初,由于国力上的劣势,在处理民族关系理念上沿袭先秦的华夷思想,凸显“夷夏”之大防;武帝时又进行了调整,强调“以夏化夷”,纳“夷狄”于华夏,实现一统。唐太宗视“四夷”与华夏享同等人格,对各民族“爱之如一”,促进民族之间完成了深度的文化交流交融,推动着多民族整合不断向前发展。清朝时乾隆的“华夷”观念又有所突破,认为天下“大一统”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华而夷狄,则夷狄之”,从而摆脱了“华夷之大防”的观念。清代“华夷”一体的理念,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均实现了对传统“华夷”观的历史超越。

——摘编自段超高元武《从“夷华之辩”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夷夏”观念演进历程及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夷夏”观念演进的深远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清一统志》共三修,历康熙至道光五朝,展示了清朝从大乱走向大治达到鼎盛,又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国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三藩战争结束后,每一地区均被载入一统志,以从观念上确认疆域统一,“奉命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厦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雍正朝,完成了对“大一统”理论的论证,雍正皇帝借曾静一案之机,提出“中外一家”,正面批判“华夷之辨”;嘉庆重修一统志,整个西北、北部地区完全纳入“大一统”疆域版图之中。疆域一统之盛的理念是对“大一统”理念划时代的突破,也是“中国”概念演变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

材料二   



清朝形势图(1820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图及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代纂修《大清一统志》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摘编自张邑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史实,自行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以时序为线索,史论结合,表述规范)
2022-07-07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7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三章历史上的“中国”问题
一、历史上的“中国”
二、关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讨论
三、主体民族问题
四、如何看待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
五、历史上”中国”才问题研究需要有新的发展
第四章民族关系主流问题研究
一、平等相处、友好交往
二、对立、冲突和不平等
三、共同促进中国历史发展

——摘编自李振宏《民族历史与现代观念: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两个领域进行探讨。这里说的历史认同,主要指关于血缘、地理、治统的联系与认识;而文化认同,主要指关于心理、制度、道统的影响与传承。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以“历史认同或文化认同”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5-10更新 | 271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