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的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起军镇屯戍制度,但另一方面,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将公主嫁与吐蕃、契丹、回纥、突厥等边疆民族的首领,加强了和这些边疆民族的关系。唐王朝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还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对于边疆民族的求学要求,唐王朝也都予以满足,不仅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而且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边疆民族。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明代后期颜恩齐、郑芝龙即在台湾建立了汉人政权,后又落入荷兰侵略势力手中,又再次由郑成功收复,成为地方割据政权。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王朝平定台湾,迫使郑氏归顺并献出台湾岛,从此台湾开始纳入王朝政治有效管理疆域之内,成为统一大业实现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标志。而以国家大一统地缘政治格局为依托,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海疆与其他内陆边疆的连环性关系也日趋明显,遂有海防与塞防孰轻孰重的朝野纷争,争论的结果是将海防塞防兼顾定为基本国策,反映海疆秩序的建构也开始成为十分重大的国事问题。

——摘编自张新民《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加强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边疆局势发生的新变化。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2023-01-0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因明制,属平西、定南诸藩镇抚之。至雍正初,而有改土归流之议。四年春,以鄂尔泰巡抚云南兼总督事,奏言:“云贵之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臣思前明流土之分,原因烟瘴新疆,未习风土,故因地制宜,使之乡导弹压。今历数百载,相沿以夷治夷,遵至以盗治盗,苗、倮无追赃抵命之,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直至事大上闻,行贿详结,上司亦不深求,以为镇静边民无所控诉;若不割蔓塞源,纵兵刑赋事事整饬,皆治标而非治本。其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六年,复铸三省总督印,令鄂尔泰制广西。於是自四年至九年,蛮悉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逆,旋即平定。

——据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九》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土归流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2022-11-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觐见礼仪之争公元1793年,为打开中国贸易大门和扩展中国市场,英国以祝贺乾隆帝80大寿为名,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之前,双方在觐见的礼仪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清廷坚持执行朝贡礼仪,要求马戛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则要求用觐见英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双方僵持不下。最后乾隆仍然在热河行宫接见了马戛尔尼,当马戛尔尼向乾隆抛出他们此行真实目的时,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一口拒绝。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至于最后的礼节到底如何?双方却各执一词:在后来清政府的所有档案文献中,记载的都是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行了叩拜之礼。而在马戛尔尼的日记和当时副使的记载中,则坚称英国使臣坚守了觐见英王的礼节,甚至行“半礼”(引手相吻礼),而非“全礼”。

——摘编自高换婷《英国使臣觐见中国皇帝引起的礼仪之争》


【注】上图中:一方面,中国君臣被描绘成肥胖、慵懒之状,中国皇帝面对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显出一副高傲、自大、不屑的样子;另一方面,单膝跪地的马戛尔尼后面,一众英国官员、商人则也表现出贪婪、狡诈和惶恐的样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觐见礼仪之争”的理解。
2022-12-27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地域成就内容
东南统一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抗击沙俄康熙前期组织雅克萨自卫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西北稳定新疆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进行统治。
西南管辖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改土归流土官改为流官,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南方平定三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巩固统一。

材料二  中国疆域由大漠游牧、泛中原农耕、东北渔猎耕牧、雪域牧耕、海上文明这五大文明板块构成,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文明板块彼此交流、渐次统合,最终构成了中国疆域。今天,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坚持四个共同理念,即: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在与各民族平等相待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永亮《四个共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的多维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封建政府对边疆的重视和治理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同时,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与交流。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选——编自《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形象地比喻成“滚雪球”。最早是黄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间碰撞融合,汇聚成雪球的核心;然后长江流域的部族加入进来……清朝满洲的入主、对新疆的开拓、对西南统治的加强,又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朝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因地制宜进行管理的表现。
(3)阅读材料三,概括“滚雪球”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如何“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
(4)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2022-06-06更新 | 392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2022届高三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1989~2018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9~201830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调统计

聚类主题词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
边疆治理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规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

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指出材料一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谈谈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2)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在边疆研究方面关注最多的朝代,说明其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3)中国边疆研究还应关注什么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2022-05-14更新 | 30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韩非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并认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必须善用权术,才能治理天下。秦始皇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兼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然而,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使后来者认识到仅仅依靠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是不可行的,转而在表面上施行“仁政”以笼络民心,并推动这一专制体制不断强化、完善。但是,这种君主专制下的王权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个不断强化但又逐步僵化的过程。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形态的变化、社会矛盾的累积与激化,这一制度的消极作用则表现得更加明显,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从根本上说,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消亡,仍然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戕巳《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以后我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体制下制约王权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指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消亡的根源,并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认识。
2022-12-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县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使版图在前代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秦朝形势图》,列举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
(2)观察《元朝形势图》,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并说元朝为此进行的制度创新。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策,在北疆、西南等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负责该区的民政和防务。对于内徙的边疆民族,则设立属国,其内部事务仍由该部酋长负责。西汉王朝还以长城为主干,构建了由塞、障、亭、燧组成的边防体系,并开展了以军屯为主的屯田活动。此外,西汉王朝还对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征讨、纳降、内徙等政策,实现对匈奴的管辖;对西域诸国则主要通过频繁派遣使者、和亲、征讨、册封官爵等政策,实现对西域的掌控。

材料二   对于内地和边疆,乾隆继承了康、雍的思想,认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并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的作用,如:安抚首重蒙古成为清朝的基本国策,以及设立与六部平行的理藩院。对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土司制度,清政府也逐渐废除,并设置流官予以管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边疆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边疆治理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认识。
2022-07-24更新 | 203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费孝通先生在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变迁的脉络后,又界定了各个民族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进而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其内容主要为: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体,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频繁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战争、通婚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等多种因素,形成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洽的民族关系。其次,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显示出多元性质。在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内部,应当承认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

——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 “Tanner 演讲”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的认识。
2021-11-16更新 | 566次组卷 | 11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届高三零诊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