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2022-09-09更新 | 1119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两位历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杨师群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作出与传统理论不同的定义,并从自由城市与雇佣劳动者、城市政治制度与市民斗争、商品经济与市场的开拓、王权统治与工商经济、私有产权与自由雇佣诸方面,论证了中国古代明清社会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谓“萌芽”实属一个不存在的虚假问题,对其展开研究的史学意义不应拔得过高。

曹守亮则从雇佣劳动、城市政治斗争、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指出了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并认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萌芽及萌芽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是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终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为依据否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在逻辑上是存在问题的。


评析材料中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 据道光《苏州府制》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最完整的结论是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
4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C.“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D.“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2020-01-09更新 | 703次组卷 | 68卷引用:2015届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016-11-27更新 | 73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人,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主要说明
A.雇佣关系出现B.家庭手工业发展
C.自然经济解体D.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