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明中后期,一些出版物纷纷使用状元、翰林或极具感染力的词语,如“奇异”“精诀”“至言”等来作书名。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知识的普及B.商业意识的增强
C.印刷技术的进步D.科举制度的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出现积聚现象。推动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B.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
C.普通民众富足的生活D.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坊市界限开始打破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
C.商品经济有所发展D.工商食官制度已打破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③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④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6-24更新 | 974次组卷 | 25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两宋时期江渐地区是全国粮食重要产区,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
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B.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C.交通工具的革新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2021-04-2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文)试题
7 . 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时人归玄恭告诫子孙“……宜专力于商而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材料反映了
A.传统“四民”社会完全瓦解B.社会阶层垂直流动性明显增强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结构D.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显著下降
8 . 《重编琼台稿》记载,明朝时期“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不商其身,而(以)商(为)其志者,比比而然。”由此可推知明朝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工商皆本成为社会共识
C.市场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监管D.社会阶层固化日益严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中叶以后,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无法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不得已从外部输入稻米,于是丧失了南宋以来的粮仓地位。与此同时,位于长江中游流域的湖广地区飞快地开垦了耕地,并将生产的粮食输入江南,成为当时的粮食中心。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A.湖广地区经济水平超过江南三角洲B.长江流域地区自然经济的瓦解
C.我国南方乡村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D.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变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