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17-05-04更新 | 946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2017-04-15更新 | 108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的时间是( )
A.夏商时期B.宋元时期C.明朝中后期D.清朝
4 . 从经济角度看,明朝时中国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下列选项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
B.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C.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D.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结构中出现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指出明清时期它发展缓慢的政策因素
7 .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炭,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 .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你觉得材料一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 (明)除征收市镇店肆门摊税、市栈门摊税外,在交通要地遍设关卡征税,几乎每隔十里就有一道关卡。……商税又极苛重,例如,一船灯草、笤帚,只值一两多银子,而货物税和船税却要三四两银子,小商人只得弃船而逃,或焚货而去。
——《华夏货殖五千年》
材料三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政府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0 . 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他们改变原有的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材料中 “角色”的定位最准确的是(     
A.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阻碍者
B.学而优则仕的典型
C.明代中后期的早期资本家
D.“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