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与马克思的观点有本质的相似
2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历经几百年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是由于
A.传统的儒家重义轻利对人们的束缚B.统治阶级对外政策摇摆不定
C.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统治阶级经济政策的束缚D.中国自然经济发达且高度稳定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谬力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岳麓版必修二》


材料三: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体现了哪些经济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一反映的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4 . 明清时期出现的雇佣劳动关系与租佃契约关系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        )
A.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
B.有利于雇工与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C.更有利于提高雇工的生产积极性
D.有利于雇工在支配产品方面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5 .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你认为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6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2016-01-18更新 | 243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4届江西省奉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史料记载:明朝时,苏州、扬州、临清等地“从事于商贾技艺、游手游食者十而五六”。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B.北方人民大量向南方迁徙
C.人们就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D.战乱带来社会经济凋敝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