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爆发后,67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手执旗帜,奋勇当先,负伤8处仍挥刀作战,战死疆场;副督统海龄及其夫人宁死不屈,最后举火自焚;一些官兵也绝死而战,直到最后一人。材料主要
A.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忠君思想B.再现了国人一致抗英的情景
C.展示了爱国官兵的抗敌意志D.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无能
2 . 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有西方学者认为“因为傲慢的清政府不肯在相互平等基础上与英国建立贸易关系,拒绝平等交往,故只有让英国来承担终结中国排外政策之使命。”该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指出了清朝士大夫阶层的傲慢与无知
C.抹杀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D.旨在说中英不平等贸易责任方在英国
3 . 由于清政府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鸦片战争打响后沿海要地兵微将寡,无力抵御外侵;甚至当中国人民自发地抗击侵略者时,清政府不仅不加支持反而横加干涉和破坏。这说明当时
A.清政府的国家治理理念落后于时代潮流
B.政府的腐败影响了战争的结局
C.战略战术的落后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D.普通民众成为抗击侵略的主力
4 . 鸦片战争期间,众多老百姓只是以一种局外人身份来“欣赏”这场热闹。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令人震骇的是,更有数量庞大的良民加入到援英反清的队伍中,有的甚至成为侵略者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B.英军熟悉中国基本国情
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不堪
2020-07-01更新 | 241次组卷 | 1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长庆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表明清政府
A.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B.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C.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D.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
6 .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初十的日记中写道:“英吉利豕突定海,沿海游弋。圣恩宽大,不欲遽彰天讨。命大学士琦善往广东查办,乃逆夷性同犬羊,贪求无厌。”这说明
A.英吉利人自大骄横B.曾国藩尚存“天朝上国”思想
C.英吉利人十分贪婪D.曾国藩对英吉利十分了解
7 .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吏治败坏B.莠民作乱C.贫富不均D.制度腐朽
2020-04-14更新 | 2229次组卷 | 68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考试
A.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B.全力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服务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9 .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
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2020-01-10更新 | 1771次组卷 | 35卷引用: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1842年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广东各督抚制造战船事上谕》中指出:中英交战中“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若“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这反映出清廷
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
B.萌发近代海权意识
C.即将开始洋务运动
D.调整传统御敌策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