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中国外国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865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年,中国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完成
18649月第一国际成立
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7年,诺贝尔发明了炸药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摘编自李亚凡《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9世纪60年代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路开发商和他们在政府中的赞助人基本上赢得了争论,铁路被看成是让人兴奋的事物。从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到新旧世纪之交,仅仅两代人的时间,世界各地变化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铁路显然需要蒸汽机,但它们也需要资金,资金为铁路的发展和快速传播铺平了道路。……更早一些时候车轮的发明,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出行,但较为局限,只允许相对较短的旅途。人们的眼界,在很大程度上一直被限制在离家周围几英里之内。而铁路所触及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了。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铁路改变世界》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提出改“土路为铁路”的倡议:“俄人竖拒伊犁,我军万难运役,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1880年,刘铭传在应召进京议防务时提出:”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李鸿章赞同并进一步强调:西方各国的铁路“六通四达,为路至数十万里”,实乃致使其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发展铁路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力主修筑铁路的原因。
2022-04-22更新 | 299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2届高三全真模拟卷(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通商口岸一般都是开放给外国人居住和贸易的城市。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在许多场合下又被称为“条约口岸”,也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产物。伴随着战败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都会被迫增开更多的通商口岸。因此,通商口岸的增加,也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改变对外政策而自开商埠。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当时各小学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国语教科书,小学中普遍使用民间出版发行的翻译教科书。课文采用现代文,贴近生活,深入浅出,教育学生要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勤奋刻苦。除此之外,还有地理、历史方面的内容。1886年,文部省规定对小学国语教科书实行审阅制度,规定通过审阅才能出版发行。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对此前的小学国语教科书进行整合,编纂了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其中《国语教科书读本Ⅱ》水平最高,以后编纂的国语教科书多参考此书。1904年,日本政府加强了对教育的管制,制订了国定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1941年,国语成为"国民科"的一个分支,以“培养皇国忠实的臣民”。

——摘编自张尚弘《近代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编辑特色、编辑方针述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了近代教科书的编写。1897年南洋公学陈懋治等人模仿译书院翻译的日本教科书体例编写了《蒙学课本》(蒙:启蒙之意),被视为国人自编教科书之始。书中既有西方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也有中国最根本的思想理念,从自然科学到日常礼仪、从历史故事到地理知识,几乎无所不包。课文用浅显的文辞、富有韵律美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道理融汇于儿童生活,成了近代语文教育的发蒙之作。一些蒙学课本还继承了传统蒙书描述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历史悠久等特点。1906年,学部第一次审定初等小学教科书暂用书目共102册,其中民营出版机构发行的就有85册。

——摘编自毕苑《从蒙学教科书到最新教科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日本小学国语教科书编写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教科书的编写。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教科书编写的因素。
5 .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强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对新疆、蒙古、西藏、台湾等地区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56月)清廷发出上渝:“现在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弛;亟宜切实筹办善后,为久远可持之计。着各抒所见,确实筹议,迅速具奏。”在各大臣上奏意见中,左宗棠于18857月奏请“将福建巡抚移驻台湾,以资震慑”。1012日,军机大臣奕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劻等奏言“似属相宜,恭候钦定”。188510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上任后,刘铭传着手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1直隶州,领115厅。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

——摘编自刘海荣《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材料二1882年,新任督办新疆军务的刘锦棠向清廷提出了新疆建省方案。两江总督左宗棠也奏请清廷在新疆建省。1884年,清政府委任刘锦棠为首任新疆巡抚。1885年,刘锦棠针对当时原有伯克(少数民族上层)欺压甚至奴役民众的现实,在委署州县官吏的同时,陆续将各城伯克大量裁撤,大量伯克占有的土地收归国有,新疆民政等事务尽归中央委派官员。刘锦棠任巡抚时,还在新疆遍设义塾,以《孝经》《论语》等汉文典籍为教授内容。

——摘编自童远忠《刘锦棠抚新政策述论》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鼓励内地汉民移居东北、内外蒙古等地。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在内蒙古,州府、县逐次设立,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边疆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边疆治理的影响。
2022-04-15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回民中学2022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具争议的事件。有些人认为这让人类迈向繁荣和进步,也有人认为这条路终将导致灭亡。对后者来说,农业革命是个转折点,让智人抛下了与自然紧紧相连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自外于这个世界。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材料二   “工业化”指的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向以工业和机器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转化的过程。工业化也刺激了资本主义企业组织的不断发展。近代早期欧洲的企业家组成私人公司,希望从市场导向的商品以及贸易中获得利润。在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者以商人为导向组织大型企业。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英国和法国的立法为现代股份公司奠定了法律基础,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全球文明史》

材料三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几次“资讯交换”的突破。第一次突破是文字的出现,第二次突破当是()的出现,同一份文件,因此可以大量复制,分散于各方。第三次突破当为电话和电影,真声与真影,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计算机的出现,可以说是第四次突破,而且以其发展的迅速与功能的多样,竟可称为一次划时代的革命。科技文明代替了过去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这一个新的文明,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用。明日的世界,必须有个人之间相处的伦理、个人与社会群体相处的伦理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伦理,庶几这一正在开展的文明可久可大,有其增长空间。

整理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认为农业革命“最具争议”的表现。结合所学,从“争议”内涵的角度简要评价中国明朝后期至清中叶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股份公司迅速成为工业社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9世纪70年代股份公司在中国落地生根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写出(▲)所代表的“资讯交换”突破的标志。结合所学,指出“科技文明”时代饱含以人为本的中华文化,可为“明日的世界”发展提供哪些“伦理”滋养?
2023-04-14更新 | 33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1年,张之洞授山西巡抚,整顿吏治、严禁鸦片,使山西民风大有好转。他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张之洞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他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大败法军,为战事的进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891——1895年署督两江时,仿德国营制,筹练江南自强军,后来又以此为基础在湖北编练新军。张之洞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先后在鄂、苏两地设武备、农工商、方言、铁路、师范、普通教育等类新式学堂,并多次派遣学生赴日、英、法、德等国留学。

在湖广、两江总督任上,张之洞起先以支持维新活动的面目出现,但当维新运动日益发展、新旧斗争渐趋激化后,即登报声明自除上海强学会会长之名,并对《时务报》的进步言论大加干涉,严斥积极支持变法维新的官员。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张之洞主张“安内乃可攘外”,多次上书清廷,要求对义和团严加镇压。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张之洞因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受到社会各方面舆论的强烈谴责。

——摘编自胡晓曼 马道宗《中国名人大传:张之洞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评价张之洞。(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023-04-11更新 | 255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对洋务运动存在不同的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最仇视的,是我们的政府形式。满大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如果自由的原则籍着我们的榜样的力量进入这个帝国,接踵而至的将是这个“奉天承运”的王朝的末日,以及他们借助盘剥和暴政而自肥的寄生生涯的终结……由于没有现代海军军衔制度,进而导致集体凝聚力的缺乏……一旦发生战事,这些武器就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第一支开来的欧洲军队的战利品。

——美·薛斐尔(时任美国驻华海军武官)《致萨金特公开信》(1882年)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吴永(曾任李鸿章幕僚)《庚子西狩丛谈》

(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洋务派是)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洋务运动直接后果)加深殖民地化。

——摘编自范文澜(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近代史》(1947年)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解释”做出解释。
9 . 学习历史,为的是更好地面向未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浙江舟山“国初为明季遗顽所据,顺治八年,固山金汝砺等平之,仍徙其民”。顺治十二年,清廷采纳浙闽总督屯泰的疏言

“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海禁实施后,“贼长驱内地,直抵其城邑”。沿海居民房屋被“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途”。许多盐场被划界外造成盐业停断,“温郡无盐,乃令杭商贩卖,价昂数倍,穷民食淡”。

——祝太文《清初浙江海禁的实施及其影响》

材料二   云贵总督鄂尔泰对土司祸害作过深入的考察。他说“土司肆虐”,“相杀相劫,摧残汉人,荼毒夷人,此边疆之大害,必当剪除者也”。只有“剪除夷官”,方能“清查田土,以增赋税”。改土归流后,清政府规定“汉番交界处,每月立定场期三次,公平交易,不许汉民用强短价及兵役勒肯”,清政府还在各府州县设立了学校,招收苗民子弟入学读书。

——陈权清《明清改土归流述略》

材料三   鸦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失败之果也是必然的。所谓英国议会投票表决通过的英国对华战争拨款,乍一看似乎是偶然因素,其实在这种偶然性中包含了极大的必然性。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中出现了“洋务派”。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摘编自刘春福《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浙江海禁的做法。结合所学,分析清代海禁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土司祸害”的表现,结合所学,简述清代废除土司制的进程。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变迁的影响。②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旨在“强兵”的近代企业。分析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
2022-03-08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