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材料:“中体西用”这个命题,既表述了中学与西学的结合,又规定了中学与西学的区分。“中学”是熟识的东西,或指为“四书五经”……推而及之中国旧有的文化皆属之,统归于形而上的“道”。“西学”是陌生的东西,因此,对于它的认识与汲取

先进中国人认识与汲取西学的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而其本身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西用”既借“中体”为入门之阶,便会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发生影响。少数人虽然想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范围内,更开明的人就会在事实的刺激下因势利导,走出更远的一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拟定一个论题(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9-29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届高三六模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来华传教士把办学堂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西学的涌入也使得中国轻视科学、鄙薄技术的传统观念有所动摇,以近代科学为内容的科学教育则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洋务派最先看到了西方科学教育的实用价值,他们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催生了中国第一代新的知识分子。如天津水师学堂设有地舆图说、算学、化学、格致等课程;京师同文馆最初设有英文、法文等外文课程,后又增设算学、格物、各国地理等课程,但没有另列汉文经学课,因其“原当始终不已”;福州船政学堂设有造船、驾驶等课程,但“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以明义理”。这一时期的传统书院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科学课程,如1865年,广东巡抚郭嵩焘在广州学海堂增设数学一门;1886年,陕西泾阳味经书院也增加天文、地舆、算法等课程。

——摘编自王冬凌《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及主要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起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2023-05-2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高校招生考试·临考押题密卷历史(A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近代中国留学与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一   1872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监督陈兰彬等带领下启程赴美,在此后的三年,又有90名幼童分批赴美。他们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10岁。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后因封建守旧人士的破坏而半途夭折,但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有学者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者有30人,其中矿师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阔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从事海军者20人,其中海军将领14人。

材料二 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中国人前往日本留学的多数是青年学生,也有王公贵族、秀才举人、在职官员,甚至缠足女子、白发老翁亦不甘落后。有的夫妇同往,有的父子、兄弟相随,还有全家、全族留学的情况。

在留日学生中间,许多人参加了革命组织或改良运动。孙中山的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早期骨干也以留日学生为主。其他如光复会、自立军,也都以留日学生为主要力量。后人曾对此评价说:“当吾华似醒非醒、初醒之际,新欤旧欤彷徨奠定之时,有日本留学生之书报,有日本留学生之詈骂,有日本留学生之通电,以致通国之人为之大醒。已明者因而更明,顽固者因其詈骂而醒悟,前进者有其驱策而更前,后退者有其鞭策而前进。”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19世纪70年代幼童留美的特点与20世纪初期留日运动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分别阐述这两次留学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3-05-11更新 | 18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名校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镇压太平军中“实赖洋炮之力”的经验,曾国藩充分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既能“平内患”又能“勤远略”的优势,率先同意和支持容闳“觅制器之器”的建议;并尽速创办起新式军火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早在186012月初,曾国藩就上奏清廷“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中国人“智者尽心,劳者尽力,无不能制之器,无不能演之技”,全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制造火轮船,也就成了安庆内军械所的一个特点。

——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并模仿资本主义的教育模式和生产模式开办新式学校和企业,使随着西方侵略而来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生产模式开始在中国扎根。它以“求强”开其端,继之以“求富”,终之以求“议院之制”。洋务运动在实际举措中也是单纯而有限地引进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开办新式企业,且吏治腐败,效率低下。因此,洋务运动是一种局部的、初步的和畸形的早期现代化运动,其求富举措尚有可嘉,其自强之道实属可训,其失败结局令人可悲。

——摘编自张海鹏《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能够冲破阻挠顺利开局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
2023-05-10更新 | 22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届高考历史预测密卷(二)历史试题【新高考河北地区专用】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沈葆桢被诏办台防。台湾事件平息后,上《全台善后事宜并请旨移驻巡抚》折,提出种种善后措施。为加强台防,继续“开山抚番”,打通山前至山后路线,安抚“良番”。同时募民随往耕垦。18751月奏请开“严禁内地民人渡台之旧例”,恳驰“对铁、竹两项”的“旧禁”,后获得批准。他认为“台北口岸四通”,“拟建府治,治辖一厅三县”。1876年增设台北府,新设四县。仿西洋新法兴建安平炮台,仿淮楚军营制归并台地营伍。沈葆桢以煤矿为始基,奏请广开台煤,鼓励民间煤窑开采。聘英籍矿师勘察,准备开办西式煤矿,复拟炼铁,并建议开采煤油,并委丹麦人架设闽台电线。沈葆桢迁任两江总督后,架设电线、开采煤矿等工作由丁日昌付之实施。

——摘编自陈在正《论沈葆桢加强台湾海防倡导台湾近代化的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葆桢在台湾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葆桢在台湾改革的意义。
2022-05-22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押全国卷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左宗棠(18121885),湖南人,1852年起,他为维护清朝统治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在应对太平军的过程中长期担任幕僚,1860年,组建"楚军",先后攻克太平军占领的杭州、绍兴等地,控制浙江全境。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培养造船和海军人才;建立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厂家——福州船政局。从1866年至1873年,平定陕甘的捻军和回民暴动,在当地推广代田法,努力恢复生产,拨款救济饥民和归降者。1872年,设置兰州制造局,主要生产枪炮及其弹药,开创中国西北近代工业之先河。1875年,率军西征,提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建立四条运输军旅的路线,采取多种途径筹措大量军费。他指挥西征军,很快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1881年,调任两江总督,兴办水利,改良盐务,罢免昏庸,任用良吏。1884年,督办闽海军务,积极布防,抗击法军侵略。在其任上,治理泾河、永定河、淮河,兴办一系列灌溉工程;着力于减轻赋税,修筑道路,推广蚕丝。

——摘编自百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左宗棠为维护清朝统治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的原因。
2023-04-15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23届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40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又只是一个“纯臣”和“庸臣”,因此不能“将中国之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一人”。他认为,李鸿章对洋务的认识最多。但他只知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最终难逃失败;在外交上,李鸿章对处理中日外交,无功亦无罪,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他误国之罪“无庸置论”,他的外交历史,实失败之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学术界认为李鸿章一生的历史,是一部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历史。李鸿章是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反动买办,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改革开放以后.著名学者陈旭麓认为,李鸿章办的许多企业是为了抵抗外国,他所创建的海军炮口是对外的,更多的是对着日本侵略者的。他还认为,李鸿章有爱国之处,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有不少误国之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虽有抵御外侮的愿望,但其办理外交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服务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有积极的一面,其外交实践要具体分析。

——摘编自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概括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鸿章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对李鸿章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
8 . 【海权与近现代国防安全】     

材料一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区,但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世界主要海权国家崛起的模式

国家崛起模式
西班牙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
荷兰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
英国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
美国海权(海军+海洋法律+海洋秩序)+殖民扩张+暴利的商业贸易+工业革命+技术创新+软实力

[资料来源:根据辛向阳《霸权崛起与挑战国家范式分析》一文中的内容整理而成,参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中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列强炮舰面前遭受的屈辱一直激励着我们要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决心。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发展军力是为达成国家的战略目的,而不是为了满足海上强国梦”

——摘编自刘中民《海权发展的历史动力及其对大国兴衰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海权观念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文明”成为反映西方优越性的概念。西方借口日本是“半文明”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日本享有特权。对此,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和知识分子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用“文明”话语来动员、宣传战争,并利用西方报刊来展示自己的“文明”形象,宣称战争并非由于日本的扩张,而是为了保卫日本“进步”不受中国的妨碍。日本政府还采取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的办法来影响舆论。《马关条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葛礼山评论道:“在旧体制下,外国商品进入中国除交常规关税外,当商品运入内地,还要征收一种额外的税。日本打破这一壁垒,这不只是为了个人目的,而是为了广大文明国家的利益。”日本凭借其宣传、公关及在战场上的有利地位,成功操纵了“文明”话语,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中国则被贴上“野蛮”和“妨碍进步”的标签而被污名化,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

       ——摘编自刘文明《“文明”话语与甲午战争——以美日报刊舆论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得到美国舆论支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利用“文明”话语大肆进行宣传的动机。
2023-03-14更新 | 17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约从18世纪末叶起,随着西方商人和旅行家对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加, 以往耶稣会士笔下对中国的理想主义报道被挤到一边。商人们对中国文化或者对中央王国的精神生活少有兴趣,只对对华贸易和赢利兴致勃勃。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工业革命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西方列强借助优越的技术和军事力量追求殖民扩张,追求强权的获益,并以此代替了对中国的兴趣。当时,不是中国,而是欧洲陷入了一种自大感和欧洲中心的精神状态中。以往对中国的和谐之音出现了反转,中国和中国人的图像已变得怪诞不经,滑稽可笑,甚至穷困潦倒,毫无希望。

——摘编自邵灵侠《文化碰撞: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德文化交流》

针对材料所述情况,请你以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真实状况反驳材料中的观点。(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6-21更新 | 159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九)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