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善兰自幼聪明好学,勤于思考,14岁时,就靠自学读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后与伟烈亚力合译《几何原本》后9卷、《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与艾约瑟合译了《圆锥曲线论》3卷,标志着近代数学已经在我国出现。与艾约瑟一起译出的《重学》20卷,是我国近代科学史上第一部力学专著。此外又与英国人韦廉臣合译了林耐的《植物学》8卷。他在译著中创立起许多新的概念、新的名词、新的符号,都沿用至今。李善兰将近代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我国传统课题之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主要有尖锥术、垛积术和素数论。其中最为出名的“李善兰恒等式”,引起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兴趣。1868年,李善兰走马上任北京同文馆“天文算学馆”总教习,他所教的学生,不少成为名家学者。

—摘编自于应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李善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善兰对中国近代科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善兰的精神品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据《曾文正公文集》

材料二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于礼……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据《清史稿.曾国藩传》

材料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国藩是一个被全面否定的人物,是典型的地主阶级反动派,受到了批判。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股积极评价洋务运动的热潮,认为曾国藩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他是一个识时务者。

——摘编自孙占元《十年来洋务运动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被评价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三,指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对曾国藩的评价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2-07-05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2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这种交易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举例说明洋务派基于这种新世界观所作的努力。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40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又只是一个“纯臣”和“庸臣”,因此不能“将中国之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一人”。他认为,李鸿章对洋务的认识最多。但他只知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最终难逃失败;在外交上,李鸿章对处理中日外交,无功亦无罪,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他误国之罪“无庸置论”,他的外交历史,实失败之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学术界认为李鸿章一生的历史,是一部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历史。李鸿章是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反动买办,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改革开放以后.著名学者陈旭麓认为,李鸿章办的许多企业是为了抵抗外国,他所创建的海军炮口是对外的,更多的是对着日本侵略者的。他还认为,李鸿章有爱国之处,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有不少误国之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虽有抵御外侮的愿望,但其办理外交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服务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有积极的一面,其外交实践要具体分析。

——摘编自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概括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鸿章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对李鸿章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万的对此总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   甲午战败对中国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康有为对“全局”“全变”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必须尽弃旧”习,“再立堂构之规”“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金宪。正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士大夫心态发生了这种失落和转换;“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败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并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前工业化时代,英国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保护性的商业促进政策,其对进出口的一些限制,譬如禁止进口印度棉织品,禁止技术输出和采取保护性粮食政策等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随着英国工业制造业能力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品竞争力的提高,新兴工业利益集团开始积极推动贸易的自由化。(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速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取消了丝织品进口禁令,降低了生丝、羊毛,煤等原料的进口税率,废止了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输出品的限制。

——摘编自王文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

材料二   美国学者门德尔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业化理论,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中国明清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在对整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

——摘编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儿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山东省城济南的商贸发展已远不及烟台、青岛等“约开商埠”城市。随着胶济铁路即将竣工,德国势力必将籍铁路的便捷,由胶澳一隅向山东腹地扩张。19045月,在时任山东巡抚周馥和前任巡抚袁世凯奏请之下,在胶济铁路沿线最重要的济南、周村、潍县三地自开商埠。

——摘编自王音《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材料二   济南开埠后,在山东政府“通商惠工"政策的扶持鼓励之下,中外资本源源流入。民办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洋行林立。至辛亥革命前,济南的城市人口由开埠前的12万增至25万。

——摘编自王音《济南“自开商埠"百年回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济南开埠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析济南开埠的历史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清史稿》称:“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益重。”魏源继承林则徐的海防思想,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倡导下,“师夷长技”说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晚清海防思想得以重兴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1867年丁日昌草拟了《创建轮船水师条款》,建议制造轮船30艘,分为北洋、中洋、南洋三路,派提督一员统之。

1874年冬,因日军侵台事件而引发了一场海防与塞防之争。清政府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并明发上谕:“海防关系紧要,亟宜未雨绸缪,以为自强之计。”

1875年以后,李鸿章开始向外国订造军舰。1879年,奏请将丁汝昌留于北洋海防差遣。不久,又派其督操炮船。

1879年,日本悍然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再次唤起朝野对海防问题的关注。

1879年,李鸿章曾致函驻德公使李凤苞向德国订造了7000吨级的铁甲船两艘。1881年,在英国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快船驶回中国。至此,北洋已拥有13艘舰船。《中法和约》签订后,清廷随即发布上谕:“当此事定之后,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

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经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终告正式成军。至此,北洋海军已有铁甲船2艘、快船7艘、蚊炮船6艘、鱼雷艇6艘及其它辅助船4艘,共25艘。与西方强国海军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以之防守辽渤,救援他处,庶足以壮声威而资调遣。”

北洋海军成军后,北洋海军再未添置一艘战舰,也再未更新一门火炮。甲午战败后,机遇已经错过,虽筹议重整海军,数年间并无多大成效。

——摘编自戚其章《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1)为材料一中的4幅地图命名。根据地图指出晚清政府在国家安全防务上的问题。
(2)提取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晚清创建北洋海军的认识。
2021-10-18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教学单元训练卷(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京津地区历史大事简表(部分)

时间事件
1861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由恭亲王奕䜣担任总理大臣
1867崇厚在天津创立天津机器局,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兵工厂
1878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
1895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宣传维新思想
1897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
1903袁世凯在天津重视市政建设,创设巡警制度、着手建造天津北站
1903清政府颁布《奖励公司章程》,提出奖励工商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京津地区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为主题,自拟题目,任选一角度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标题、主题鲜明,表述成文、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从反满的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了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田凭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它们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
(2)以上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3)在材料二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与义和团运动相比,它们对待西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