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

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2023-06-14更新 | 4122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3年高考湖北历史真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1年开始,中国留美幼童开始陆续回国。归国后的学子积极改造中国社会,并以渐进的方式,逐步把近代风气带进政府部门,冲击着封建官僚旧习,尤其是在抵制贪污、求真务实、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方面效果较为显著,为近代中国政治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1875年赴美留学的梁诚,在晚清交涉赎回兴筑粤汉铁路权益的进程中作出巨大贡献,这件事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梁诚在美多年,深知美国政治运行模式,因此,他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美国各界的支持,请求他们支持中国的庚子退款要求,利用报刊舆论对美国政府和时任美国总统的老罗斯福施压。部分留美幼童又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民主化的建设潮流中,不断奋斗,不断前进,努力追求民主共和制度的实现。因而,他们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摘编自鲁涛《留美幼童与近代中国政治》

材料二   1950年,我国与波兰、捷克等5个东欧国家交换25名留学生,学习语言、历史等科目。从1951年起,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新中国开始正式较大规模地向苏联派出留学生,用以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派出的留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645岁之间,并对留学生的资格作了严格的规定,在选拔程序上则需经派出单位初选、全国外语统考、省级高教行政部门复审、教育部监察等四道关。1981年开放自费留学政策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留学人员对留学国别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选择趋向,人们的留学热情空前高涨,留学成为牵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社会热点,留学的动机也不仅仅是求学为第一,而是有了更多个人功利的考虑。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中国出国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另一个人潮开始涌现,这就是“海归”潮。

——摘编自张雪蓉《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留美幼童回国后为改造中国而努力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留学教育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2022-06-03更新 | 281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压轴(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

——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

材料二   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从道光年间到清末,传教士在中国创办90余所教会书院,分布在30多个城市。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中学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书院与南宋书院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革的历史影响。
2022-05-30更新 | 318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名校练习卷(十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1895年和1931年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及占全国的百分比。

地区1895年海关进出口贸易值1931年海关进出口贸易值
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份额(%)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份额(%)
东北54424141.766968740017.0
华北172142815.267453599417.1
上海16883994751.1134480349034.2
长江流域(不含上海)68491872.154050246113.8
华南13179754239.970590880217.9
全国合计330143371100.03935438147100.0

——摘编自茅家琦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区域口岸进出口贸易值在全国贸易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可以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1895-1915年)为界限,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上海常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诸港约占40%。甲午战争以后,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北部的华北和东北、中部的长江流域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到1931年,华北、东北和长江流域的口岸在全国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已有了极大的提高。华北、东北和长江流域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以及日本在这些区域政治经济势力的迅速增长,是我国港口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吴松弟《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主要贸易港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变化的成因。
2022-05-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新高考全真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曾国藩年谱节选

1861年,51岁。823日上奏折:“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95日,湘军攻陷安庆。1120日,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12月,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年底,定三路进军之策。
1862年,52岁。718日,为借英兵助剿事再疏力陈利害,决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年底,华衡芳与徐寿父子试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曾国藩见后,日记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国亦能为之,彼不能做我以其所不知矣!”
1863年,53岁。128日,安庆军械所造出我国第一条   木壳小火轮,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喜而命名“黄鹄号”。123日,交容闳68000两银赴美购买机器。
1864年,54岁。5月,定刊书章程,即于安庆设书局,刊刻各种经史。7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宣告失败。815日,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11月,奏准停征厘舍、亩捐。12月,主持修复江南贡院,补行江南乡试,会考江南优贡。
1865年,55岁。3月,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6月,主持整理《王船山遗书》完稿,共320卷,交金陵书局出版。10月,将金陵制造局迁上海虹口,合并他厂,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摘编自黎庶昌《曾国藩年谱》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在19世纪60年代前期所积极推动的主要事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人物研究或学习中“年谱”的优势特点。
2022-05-24更新 | 24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四大名校名师团队猜题卷(A)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晚清时期的海洋思想和海防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的早期海防思想,主要表现为以守沿海口岸为主的近海防御的主张。但是,他的海防思想并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不断地丰需和发展的,通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争实践,他逐步认识到,要真正战胜侵略者,没有一支“船炮水军”是不行的。他所说的“船炮水军”指的就是近代海军。林则徐主张“外海战船,宜分别筹办也。”并强调“此系海疆长久之计"。

——摘编自戚其章《晚清社会思潮演进史》

材料二   严复认为,中国历朝历代满足于陆地农耕生计,忽视海权,自弃海洋大利,结果导致国家落后,遭受列强侵略。如果中国有的强大海权,就能获得海洋利益,也可避免被强敌侵扰。要掌握海权,就要有强大的海军。严复说:“非海军岂足图存?他日国权仲张,自必有强盛海军为之防卫”。所以,“事处今日,欲以为自强固围之图,必在筹办海军”。

——摘编自郑剑顺《严复的海权观及海军建设思考》


(1)评析林则徐和严复海洋和海防思想的异同。
(2)依据所学,简述并评价晚清政府兴建近代海军的活动。
2023-05-30更新 | 49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设立“抚夷局”,专管对英、法、俄、美等国的外交事务。在列强的不断威逼利诱下,经奕䜣、桂良等人奏请,1861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是清朝第一个正式的近代外交机构,它是在当时内外需要和压力下成立的,如在总理衙门筹建新式海军之际,英国竟公然要求总理衙门“雇佣西人,重其事权”。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总理衙门仿效西方,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同时还大量购买外国武器、兵船,聘请外国军事教练,创建了中国的新式陆海军。总理衙门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新式的机器和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一大批民用工业。近代的铁路、工矿业、通信、轮船等,都是在总理衙门的直接主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62年,在恭亲王奕䜣的主持下,在总理衙门内附设同文馆,这是当时最早的洋务学堂。同文馆首先开设了英、法、俄文等班。

——摘编自王志安《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理衙门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改革的影响。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沈葆桢被诏办台防。台湾事件平息后,上《全台善后事宜并请旨移驻巡抚》折,提出种种善后措施。为加强台防,继续“开山抚番”,打通山前至山后路线,安抚“良番”。同时募民随往耕垦。18751月奏请开“严禁内地民人渡台之旧例”,恳驰“对铁、竹两项”的“旧禁”,后获得批准。他认为“台北口岸四通”,“拟建府治,治辖一厅三县”。1876年增设台北府,新设四县。仿西洋新法兴建安平炮台,仿淮楚军营制归并台地营伍。沈葆桢以煤矿为始基,奏请广开台煤,鼓励民间煤窑开采。聘英籍矿师勘察,准备开办西式煤矿,复拟炼铁,并建议开采煤油,并委丹麦人架设闽台电线。沈葆桢迁任两江总督后,架设电线、开采煤矿等工作由丁日昌付之实施。

——摘编自陈在正《论沈葆桢加强台湾海防倡导台湾近代化的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葆桢在台湾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沈葆桢在台湾改革的意义。
2022-05-22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押全国卷45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全国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材料   清王朝在消除了内外两个致命威胁后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复兴气象。体现在镇压检军和回民起义、恢复传统秩序和儒家政府、保持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和平,以及采的西方的外交实践与军事和技术手段来发起自强运动。同治帝主要作为一种机制而非作为一个个人存在,他手下干练的大臣创造了一些不平凡的成就,引起了急剧的变化,这些成就可以被视为中兴的要素,但只是较低层次的中兴。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估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金然没有触及。总体来看,网治中兴是一场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治中兴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同治中兴是“较低层次的中兴”。
2022-05-1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2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叶,东南亚各国陆续遭受殖民入侵,通罗(泰国)坚持闭关锁国,危机深重。1851年,国王拉玛四世鼓励对外贸易,聘请英国教师教育王室子弟;废除诸多强化专制的礼仪;尝试民主选官;允许宗教自由;建立新式军队;修筑道路,建立皇家铸币厂生产便携货币。1873年至1910年,拉玛五世持续推进改革,在尊重贵族的前提下,逐步废除奴隶制和封建依附关系;在不触动寺院教育的前提下,、建立新式学校,选派留学生;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司法机构和法律法规;设立以皇室成员为主的内阁等。“拉玛维新”历时60年,使泰国经济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国家。

——摘编自马丁《泰国迈向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略论1851-1910年泰国拉玛维新》


(1)根据材料,概括泰国“拉玛维新”的特点。
(2)与中国清朝洋务运动相比较,分析泰国“拉玛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