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晚清时期的海洋思想和海防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的早期海防思想,主要表现为以守沿海口岸为主的近海防御的主张。但是,他的海防思想并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不断地丰需和发展的,通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争实践,他逐步认识到,要真正战胜侵略者,没有一支“船炮水军”是不行的。他所说的“船炮水军”指的就是近代海军。林则徐主张“外海战船,宜分别筹办也。”并强调“此系海疆长久之计"。

——摘编自戚其章《晚清社会思潮演进史》

材料二   严复认为,中国历朝历代满足于陆地农耕生计,忽视海权,自弃海洋大利,结果导致国家落后,遭受列强侵略。如果中国有的强大海权,就能获得海洋利益,也可避免被强敌侵扰。要掌握海权,就要有强大的海军。严复说:“非海军岂足图存?他日国权仲张,自必有强盛海军为之防卫”。所以,“事处今日,欲以为自强固围之图,必在筹办海军”。

——摘编自郑剑顺《严复的海权观及海军建设思考》


(1)评析林则徐和严复海洋和海防思想的异同。
(2)依据所学,简述并评价晚清政府兴建近代海军的活动。
2023-05-30更新 | 49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864年,奕䜣上书朝廷:“中国语言文字,外国人无不留心学习,其中之尤为狡黯者,更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引中国典制律例相难。臣等每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而同文馆学生通晓尚须时日。”其上书的目的在于(     
A.进一步向西方列强推广中国文化B.翻译外文著作了解西方各国国情
C.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实现自强求富D.借助西方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023-05-08更新 | 364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下列材料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掳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
②“身为重臣,两万万两之款从何筹措;中国台湾一省送与外人,失民心,伤国体”
③“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
④“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④①②③D.①②④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曾国藩编练的地方武装——湘淮军逐渐发展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依赖力量,一批湘准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10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由此可知(     
A.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C.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D.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以下企业体现这一求富思想的是(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B.上海轮船招商局C.福州船政局D.天津机器局
2023-02-26更新 | 636次组卷 | 9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轮船招商局在中国近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1872年,轮船招商局经李鸿章奏请清政府批准,于上海设局招集商股成立,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与英资太古、怡和签订第一次齐价合同。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之初,直隶总督李鸿章任总办。起初,户部拨垫“练饷钱二十万串”,作设局商本,后又屡借官款,并享有“商局命脉所系”的运输酒粮的权力、中英贸易专办等权力,这种“官为维持”对同类商办企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1885年,盛宣怀被委任为督办,官侵商权愈加激烈,董事们“引用亲朋至二三十人之多”,各级官吏也“纷纷荐人”,甚至宫中挂名应差,身居隔省,每月支领薪水。官吏不断购买股票,到1897年,盛宣怀捕有招商局27.5%的股份。此后的轮船招商局,一直处于停滞时期。

——摘编自张海鹏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廷海防与塞防之争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麕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记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

《筹议海防折》(1874

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盖东南以大海为界,形格势禁,尚易为功;西北则广漠无垠,专恃兵力为强弱;兵少固启戎心,兵多又耗国用。以言防,无天险可限戎马之足;以言战,无舟楫可省转馈之烦,非若东南之险阻可凭,集筹较易也。周秦至今,惟汉唐为得中策;及其衰也,举边要而捐之,国势遂益以不振,往代陈迹可覆按矣……

左宗棠

《统筹关外全局疏》(1877

——据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晚清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海防与塞防之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2-13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郑观应思想

材料   郑观应(18421922年),广东香县人。他在青年时代长期从事洋行买办,其日常所见所思,多为洋人主导下的工商实业及其具体操作。他宣称,西洋所恃以雄峙海外、虎视宇内者,完全在于轮船驶于重洋,火车驰于陆地,而以机器从事耕织、开矿和制造枪炮。简言之,“原夫欧洲各邦,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光绪八年(1882),他辞去太古洋行职务,全力办理机器织布局和轮船招商局事务,实践“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的救亡方略。光绪十年(1884)春,清军在越南被法军击溃,最终失去对越南的保护权,更让郑观应心境难平。郑观应在《南游日记》中写道:“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南洋考察期间,郑观应翻阅《易言》时即已“觉昔日见闻,以今日证之,多未透彻”,回到广东后便萌发修订旧作的设想,光绪十八年(1890)书稿成,更名为《盛世危言》,刊刻不久便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战争的惨败让士大夫开始反思洋务运动之不足,谋求更深层次的强国之道。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郑观应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3-01-2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对下图漫画主题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仍然是纯正的自然经济B.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C.东方制度与西方技术不兼容D.该事件成功解救中国
10 . 自2015年8月起,在黄海海域进行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打捞中,100多件文物陆续出水,其中一组瓷器碎片拼合后,出现了显现出“致远”的铭文字样,成为推断“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的依据。作为重要的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海战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