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8 道试题
1 . 琉球、朝鲜是清王朝重要的朝贡国。19世纪70年代,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否定朝鲜与中国的藩属关系;但琉球、朝鲜两国却仍向清政府朝贡。由此可知
A.洋务运动未使清朝国力增强
B.清政府外交斡旋取得成效
C.朝鲜已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D.朝贡体制仍具一定影响力
2019-11-1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考前演练(五)历史试题
2 .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B.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C.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D.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
2019-11-15更新 | 616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福安一中2018届高三年上学期期中考文综历史试卷
3 . 下图漫画指向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2019-11-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年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面是1894年英国《笨拙》杂志上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漫画,画面右边为一位文明女神注视着左边大海两条巨龙之间的战斗。此漫画
A.表现出该战斗的复杂性B.谴责了日本的侵华行为
C.暴露了殖民者的优越感D.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力量
6 . 下面是一幅19世纪末日军有关甲午战争的绘画,此绘画反映出

日军重视对外宣传。图为日军在牛庄为受伤清兵救死扶伤的摄影。
A.甲午战争给中日带来深重灾难
B.日军企图美化其侵华行为
C.日军在海战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D.甲午战争中清军伤亡惨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甲午战后,英国人赫德评论说:“日本根本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作者想要说的是
A.国际关系中主要靠实力
B.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
C.日本的“铁拳”比中国的正义更实际
D.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8 . 甲午战争前,光绪帝要求“厚集兵力”,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李鸿章奔走于英、俄等国公使间,企求列强出面调停。该现象
A.表明近代化努力效果显著
B.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
C.反映了列强之间矛盾尖锐
D.体现出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帑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余联沅1894年8月26日《疆臣贻误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

材料二   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帑,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   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的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1)材料一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
(2)材料二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
(3)材料三中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
(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
10 .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举国一致,目标集中,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而处在应战指导地位的李鸿章,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材料主要反映了
A.民主程度低阻碍了民众动员
B.民族意识左右战时决策效率
C.政治体制对政府决策影响大
D.清末皇帝仍完全掌握决策权
2019-10-1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19年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