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甲午战争后,法、俄、比结成同盟,与英、德、日集团争夺对清政府的贷款权:同时,法国又与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行团共同瓜分贷款份额。这表明当时
A.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B.资本输出成为重要侵略手段
C.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D.瓜分中国成为列强间的共识
2 . “一衣带水”这一成语长期用于形容地域相近的两国。某校开设了“一衣带水”校本课,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自定主题、搜集材料。下列四组材料与主题对应无误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3 . 下图为外国在华部分企业的投资变动统计(单位:百万美元)。列强在华企业投资变动的主要推动力源于
A.通商口岸的开放B.清政府的巨额赔款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4 . 近代历史上中国共开放通商口岸100多个。从下列两幅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示意图中,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D.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2021-11-08更新 | 1022次组卷 | 22卷引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吾台民……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这篇檄文应当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C.《改订条约》签订之后D.《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6 .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对此,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达到资本输出目的的是
A.美国:我们的船可以到重庆啦B.英国:我们去中国内地可以免税了
C.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能搬运到中国去啦D.德国:我们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你的北京啦
2021-09-14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图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章节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应为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 《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又高度赞扬日本改革,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松了对言论的监管B.报刊报道失实导致中国战败
C.国人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D.中国的制度变革以失败告终
9 . 《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报纸竞相发表文章,喊出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呼声。官员们也上奏反对割台,一时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由此可见,《马关条约》的签订
A.导致君主立宪思想兴起B.加速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C.激发民主共和观念传播D.鼓舞官员积极上书言事
10 . 《普天忠愤集》是甲午战后颇为流行的中国第一部民间抗日诗文总集,卷首印有光绪皇帝关于甲午战争的六道上谕,并以上谕中的“忠愤”作为全书的指导思想和编写标准,目的是“使读之者因耻生愤,因愤生励,秉其公忠,群思补救。”这表明当时中国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近代人们民族意识尚待提高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近代民主革命思想已经萌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