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著名学者金冲及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屈辱促使人们猛醒。”“新的起点”是指甲午战争
A.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B.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D.造成了中国宗藩体系解体
2 .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为鼓励中国留学生去日本留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负担清朝公派留学生200人的学费、推出“速成班”、开设“特设班”、成立专门负责中国留学生的“真武学校”等等,从而推动了中国学生留日的热潮。日本政府的举措旨在
A.建立起正义的国家形象B.为进一步侵华做好准备
C.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与美国争夺中国的人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一书中写道:“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探索救亡道路的深化B.社会各阶层向日本学习的热情
C.维新变法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D.甲午战争增强了中国民族自尊
2021-03-11更新 | 1304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1895年,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所谓的社论说,“中日战争中所发生的一切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日本人对中国的惩罚,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扩张,还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和促进文明的事业”。这篇社论可以用来说明
A.西方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促使中国向世界开放
C.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D.西方媒体积极干涉清政府内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的一些国家形成了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如越南、朝鲜、琉球、缅甸等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宗藩关系逐渐解体,其中,中国失去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是因为中国哪场战争的战败?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中日甲午战争
6 .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7 . 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表示:“永眠的中华开始觉醒,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据此可知,李鸿章认为
A.《马关条约》加深了民族危机B.该战争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8 . 1840—1894年,资本在100000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有23家,设立时的资本总额为7631000元。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设立时的资本总额为103153000元。外资企业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B.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C.列强侵华上升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D.“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9 . 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社会“沉沦”有一个“谷底”,虽然“沉入深渊”,却出现了向上的转机,进步的力量开始酝酿和壮大,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这个“谷底”应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80、90年代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30、40年代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条约原文:“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三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四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团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自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指出材料一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代官员怎样的心态?
(2)指出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条约?此款条约还包括哪些内容?(列举2个内容即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你认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