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2016-11-27更新 | 287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6届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三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4 .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首民谣应出自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梁漱溟先生(1893-1988年)曾经回忆:“八岁这一年,英文学不成了……我们只好将《英文初阶》《英文进阶》(当时的课本)一齐烧毁。”导致其“英文学不成”的事件最可能是(   
A.维新变法运动B.提倡国货运动
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吏新编》
材料三: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虐同群。——《义和团档案史料》
材料四:图二

材料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图一签订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
(2)材料二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4)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
(5)图二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
(6)依据材料五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
2016-11-18更新 | 5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20世纪初,中国出现“文明排外”的思想。其直接原因是
A.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反思B.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认识逐渐全面
C.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D.新文化运动中民主思想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