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中国某年8月的大事记(部分)。符合该表述的时间段是下表(     
日期事件
8.1安徼建德县人民攻打教堂
8.4北京人心惶惶,官级大户纷纷出城避难
8.7清廷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
8.13俄军攻进北京东便门
A.1851-1864年B.1894-1895年
C.1900-1901年D.1911-1912年
2023-02-17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大核心考点+60道高频选择题)
2 . 19世纪末,三位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其共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C.西方民主思想传播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3 . 陈旭麓曾言:“孙中山汇通中西的道路经历了‘因袭(继承)规抚(引进)获’三个阶段。”其中,孙中山“规抚”的内容是(     
A.古代民本思想与制度B.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制度
C.“平均地权”的主张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
2023-02-09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逊位,翌日袁世凯电达南京,称其赞成共和,孙文遂至临时参议院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但提出新政府要设于南京的要求一直遭到袁世凯的抵制。1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政府改设北京,总统再咨参议院复议,15日议决政府仍设南京。这说明(     
A.新政府的选址充满争议B.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充满曲折
C.封建残余势力意图复辟D.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2023-01-15更新 | 18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912年 2月 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但在博物院典藏的清代档案中,发现一件进呈给溥仪的奏折,时间标注为“宣统十六年七月”。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宣统朝只有三年,应该是清政府官员误植年代的奏折
B.清帝虽退位,政府仍同意其继续使用帝号和原有纪年
C.洪宪帝制时,为获满族支持而以宣统纪年进呈的奏折
D.满洲国成立,其政府官员上奏给溥仪,故以宣统纪年
2023-01-15更新 | 330次组卷 | 6卷引用:考点巩固卷06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12年1月29日,天津革命党人攻打直隶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林少甫、韩佐治等起义军领导相继阵亡,起义失败。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民主革命的进程有其客观性B.革命政权尚未建立导致反清力量涣散
C.民主共和观念渐成国人共识D.实际上延缓了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成果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容易(0.94) |
7 . 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________制。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________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2023-01-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容易(0.94) |
8 . 1911年10月10日,湖北________武昌起义,成功后________独立。
2023-01-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填空题 | 容易(0.94) |
9 . ________窃取胜利果实,革命失败。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开始________独裁统治。
2023-01-0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清单】高中历史知识记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
10 .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中说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将统治权公诸全国……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据材料可知(     
A.清政府要将行政权交全国国民B.外国压力是促使清帝退位主因
C.清帝和平退位符合南北方利益D.全国拥护共和的人数已占多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