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余注全力于铁路政策,以谋发达民生。黄克强抵京后,主张政党内阁,调和各派意见,袁总统均甚赞成。余出京时,邀国务员加入国民党之议始起。今阅报,国务员已入加本党。是今日内阁,已为国民党内阁,民党与政府之调和,可谓跻于成功。嗣后国民党同志,当以全力赞助政府及袁总统。袁总统既赞成吾党党纲及主义,则吾党愈当出全力赞助之也,建设前途,于此望之矣。今日合六党成一国民党,其功与南北统一同。故宜以谋国家之公见为前提,不可一党之私见相争,应一心一德,以图进行。

——选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孙中山全集》目录摘编

①复袁世凯电(一九一二年一月二日)

②祝参议院开院文(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八日)

③咨参议院议决国务员官制文(一九一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④在上海国民党欢迎会的演说(一九一二年十月六日)

⑤致上海革命党人电(一九一六年一月十三日)

⑥致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函(一九二四年四月四日)

⑦复北京各团体联合会电(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内容应属于材料二目录摘编中的(写出序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主张。
2024-04-08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绅商及近代绅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明清徽州绅商往往是由商向绅的单向流动,他们“绅商”身份的获得主要遵循这样的途径:先是经商牟利,获取“商”的身份和利益,再以所获利益进行捐纳或捐输,获取“绅”的身份,从而实现由“商”向“绅商”身份的转化。绅士并不拥有实际的政治权力,对于士绅来说,“绅权”的获得与地方民众的认可关系甚大。因此,对于明清徽州绅商来说,通过捐纳或捐输,他们仅仅获得了“绅”的名头,此外他们还必须积极参与地方公益活动,以树立自己的权威。近代以后,商会的建立使“绅商阶层”得以在合法形式下迅速团聚,开始突破同乡、同业的狭隘范围,进而联袂、组合到一个区域性的商界共同体中。凭借商会这个平台,绅商的权威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由绅而商”则意味着部分绅商的实际影响力来自官场。

——摘编自梁仁志《明清徽州的绅商——兼谈明清绅商和近代绅商之不同》

材料二   绅商阶层出现是绅与商相互渗透、对流的结果,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绅商这一介于官与商、封建特权与近代资本之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既能够迎合传统官本位社会的流风余响,又能够适应西方商品经济的挑战,因此成为传统官本位社会向近代工商社会转变的一个桥梁,多少缓和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带来的冲突。

——摘编自金桂兰《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文化渊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徽州绅商和近代绅商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绅商的历史影响。
2024-04-0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县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整个汉代没有游离于政府之外的大规模的体育组织。汉初“无为而治”思想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游乐体育活动项目多,规模大,不仅宫廷设有疏鞠,而且民间出现“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弯阔踏鞠”的景象。自张骞通西域后,西方的体育文化或经官方、或经民间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至汉朝。汉甸战争期间,汉军也十分注意吸收游牧民族的骑射长技。晁错曾向汉文帝建议说:“今降胡义渠蛮爽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在汉朝豪强地主庄园中,不但把依附自己的农民变成自己的私家武装,按军队编制把他们组织起来,而且自筑营堑、坞壁,进行武装训练。豪强地主武装和坞壁的普遍发展,促进了各地民间习武活动的发展,为当时民间武艺活动提供了空间和动力。

——摘编自钱文军《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基础》

材料二:近代西方体育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它的传入主要通过中国自觉与不自觉地向西方学习。严复从教育救国的思想出发,高度肯定了体育的社会效能:自强保种、强健身体,进而富国强民。蔡元培从“保国强种”的角度竭力主张实行军国民教育,提出学堂的任务就是保国强种。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自然体育思想(把体育看成一种生活,强调个性发展)逐渐取代了军国民体育思想。近代中国的体育思想,就地区而言,先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继而向内地和边远地区发展;就项目而言,由体操到田径、球类等;就部门而言,先军队、教会学校进而普通学校,又由学校而社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任雪艳《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特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体育思想发展演变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
2024-01-05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效果验收(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西方国家忙于应付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借机蓬勃发展。一战之前,中国的民族工业企业(包括官办)为698家,资本3.3亿元,到1920年,民族工业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达到5亿元,6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57.7%54.5%,其中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中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设厂高潮。

——摘编自王宝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素荣“春天”原因分析》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扫除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使得“实业救国论”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华侨企业家纷纷回国投资,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一些经济团体也随之成立,如中华实业团、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等,它们主张通过振兴实业来“建设我新社会”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摘编自王姗《1895192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2024-02-2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派京戏,又称南派京戏,是发端于清末民初上海的改良京剧。下表所示是近代海派京戏的部分剧目情况。

表:海派京戏部分剧目简介

时间剧目简介
1898《湘军平逆传》取自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不但文戏相当精彩,武打场面更是宏大,惊险利漱,引人入胜。
1901《党人碑》汪笑依痛呼;“他自仰天而笑,我却长歌当哭。”他借古喻令,编演《党人碑)一剧,以北宋书生谢琼仙的故事来影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害一事。
1904《瓜种兰因》
(又名《波兰亡国惨)
江笑依把波兰亡于土耳其的惨痛历史(含虚构成分)编成新戏,形射庚于事变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峻局势。
1908《黑籍冤魂》(“黑籍”指代鸦片)采用写实手法,以念白为主(实际上就是话剧加唱)。鸦片贩子给夏月珊等寄恐吓信,说要扔炸弹以示警告。因法国吸毒者很多,法国领事看戏后居然要求剧团去法国演出。1912年孙中山题赠“现身说法”匾额。
1909《新茶花》是根据林纾译法国小仲马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的部分情节改编而成的改良京剧,轰动上海滩。
1910《明末遗恨》潘月樵饰演崇祯皇帝,讲的是李自成起义,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的一段悲惨的故事。潘月樵后来参加辛亥革命,人称“革命艺人”。

——摘编自《戏剧人生——沪上百年戏苑逸闻》

围绕“海派京戏的发展”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2-2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强基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其内容如下

第一章总纲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摘编自冯学荣《亲历北洋:从共和到内战(1912—1928)》

材料二   民国初年,围绕政权问题,各种党派势力进行了激烈的角逐,其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小,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其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弱点使其在政治斗争中意志不坚定,缺少彻底的革命精神。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都存在着这样的弱点。立宪派是上层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在反对专制统治上,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差不多,二者都希望建立议会制,以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的是,立宪派想通过改良的方法来实现君主立宪制。民初政党从表面上看,分为同盟会派和非同盟会派,但实际上党派交织。同盟会作为革命政党的代表,在改组国民党之后,也变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政党,可谓“青年之士,跋扈之武人,市侩之商贩,皆掺杂于其中"。党社成员来自社会底层的很少,这种情况反映在国会选举中,自然群众对选举活动也漠不关心,以上海这座资产阶级党社最集中、民主气氛最浓厚的城市为例,参加投票的民众只占全市选民总数的1/4

——摘编自朱旭红《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并简析其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说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2023-10-0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中学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本书作为一部研究晚清西南社会发展的区域史著作,以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等史料为依托,通过外国人视角,展现了这一时期西南地区丰富有趣的社会细节,如妇女“天足运动”、富商生活、马帮行旅、近代教育等,介绍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种植业、丝绸业、盐业、采矿业等,从多个角度展示晚清时期西南地区富有地域特点的社会发展与变迁,让我们得以一窥西南社会和平发展的热闹景象,对全面认识晚清西南社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摘编自屈小玲《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研究(1892-1910)》

根据材料,以法国人观察西南社会的变迁的视角,写一篇游记。(要求:题目准确,联系材料,内容充实,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 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   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   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在振兴实业的热潮声中,初步建立了现代经济法制体系,有利   于中国现代工业的成长,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较为有利的   外部环境,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工业自民国成立后一波长达10年之久的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的现代经济水准有了一定提升,经济面貌有了一定改观,并由此带动了政治、思想、社会等各方面的变化。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6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成立后,社会各方面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2024·河北·模拟预测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同学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发生了社会转型,中国真的社会转型了么?

材料一   我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先生狱中所作诗,却并不难懂。这使我感动,也至今并没有忘记,现在抄在下面……邹容吾小弟,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糕。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19066月出狱,即日东渡,到了东京,不久就主持《民报》。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笔古奥……而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斗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往)……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摘编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材料二

刊名主持刊行年月地点宗旨(倾向)
《新青年》陈独秀1915上海北京宣传新思想
《晨报副刊》梁启超1916北京思想解放社会改造
《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毛泽东等1918湖南研究新思想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和方法
《每周评论》李大钊1918.12北京评论时政
《南开日刊》南开大学1919.5天津鼓吹同胞之爱国心,唤起同胞之敌忾
《建设》孙中山1919.8上海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社1919.10北京研究宣传及实施平民教育
《醒农》醒农社1920.5北京促农民之觉悟
《劳动者》广州共产主义小组1920.10广州启发工人觉悟、促进团结、推动工运发展
《共产党》李大钊1920.11上海介绍国际共运、列宁学说、共产党知识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鲁迅敬佩章太炎的原因,并思考把这个材料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期中国报刊业的特点。
2024-04-08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河北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的相见礼为疏拜礼,拜神佛、天地、君主、上级、父母长辈等均用此礼,这种旧礼制浸透了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规范。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礼制进行改革。当时铁路沿线地区不少县志上都有记载:“民国以来,相见均行脱帽鞠躬礼,而长揖、请安之俗遂废”。随着铁路的延伸,西式婚礼不仅在上海、广州等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的城市中推广,铁路沿线的乡镇及农村,推行文明婚礼的也逐渐增多。如南满铁路线上的铁岭县,“近年又多行文明式结婚。延里中之长者为证婚人,设礼慕于堂,并设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及男女来宾位次……证婚人展读证书,为之(新婚夫妇)交换饰物,新郎新妇行相见礼,随盖章,证婚人等依次盖章,作乐,唱歌,礼成”。在婚俗方面,沪宁铁路“路局中人为了人情味和生意眼”,率先推出“蜜月车”,把车厢“装饰得花团锦簇”,并尽量为新婚夫妇提供方便。

——摘编自张之敏《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