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农业进口了许多经济作物,如花生等,并且产生了专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实现了农业领域的地区分工。明朝中叶以后,在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一些商业化市镇开始兴起。这些市镇与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从客观上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群体结成了地区性的商业联盟,称之为“商帮”。

——摘编自王志朋《西方“商业革命”潮流下中国封建王朝发展探析》

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级发展时期。到民国成立,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三: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截至1915年12月,遍布全国各省区的此类实业团体达107个。这些实业团体的行业以及旨趣虽然各有不同,但振兴实业、强国富民却是共同的目标。仅仅在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3年至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41.3家,到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1.5亿元以上。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

——摘编自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2024-04-1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4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政府对金融业及其相关业务管制逐步放松,为宏观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性质的票号产生提供了前提。早在专营汇兑业务的票号产生前,各种商业机构、银号偶有汇票发行,票号是在巨额利润刺激下产生与发展的。在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体系中,政府基本上不再发行纸币,明清时期特有的经济形态和货币变革,使汇兑与汇票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历史上的票号,从康熙年间由山西商帮创办到最后被改组而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

材料二   1912—1927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之幼年时期,16年间共成立银行186家,倒闭停业者有135家。这一时期大多数银行为前清时期地方官钱局改组,一部分为地方军阀新设,主要以经理省库、为地方军阀筹办军政费用服务,滥发纸币、管理腐败,并随着地方军阀的盛衰而存亡。各种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以政府放款与投资公债为主,只有少数商业银行脱颖而出。从192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大大加速,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在地域分布上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但较为完善的银行体系已大体形成。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燕红忠《试论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与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票号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7年中国新式银行金融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国银行业不断发展完善的原因。
2024-02-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汉中央政府在酒泉、玉门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一线“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两千年后,在距敦煌64公里处发掘出“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驿站遗址——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大量关于西域诸国向汉朝进贡马匹、骆驼的简牍,甚至还有涉及远途奢侈品贸易的简文。

——摘编自汪受宽《丝绸之路上的汉代邮驿》

材料二   清朝后期,邮驿制度弊端丛生,驿律废弛,徇私枉法现象屡屡出现。鸦片战争后,建立在火车、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基础上的新式邮政业务被列强带入中国,使中国邮驿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在正式建立近代邮政前,除驿站外,有商营的民信局和侨批局,有帝国主义者的客邮,还曾经历过一段海关兼办邮政的过程。1896清廷谕令开办国家邮政官局——大清邮政局,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领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这是我国新式邮政的开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邮传部为交通部,同时改大清邮政局为中华邮政局。进入民国以后,民众办理邮政需求增加,邮政局所随之增多,邮政业务逐渐多样化,除函件和包裹的寄送,还出现了汇兑业务。

——摘编自潘雨朦《民国南京邮政研究(1912—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设置邮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背景。
2024-03-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割据与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两种现象。在清政府这个统一政权灭亡后,国民党新军阀“统一”政权建立前,中间也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这便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袁世凯当政时期,中国社会虽然军阀间互相混战,各据一方,但对外北洋政府仍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政权。虽然有名而无实,但毕竟符合了人们几千年来的大一统心理,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向来崇尚统一…分裂割据的背后,却存在着统一的迹象。

——摘编自毕春丽《北洋军阀与近代中国社会》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3-06-1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三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中国近代部分时段民族企业注册信息表,据表可知(       
时间注册公司数(个)资本总额(元)涉及的主要行业
1914年以前14641148205纺织业和面粉业
1914年—1920年272117434500

——摘编自《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 工业公司年别表》

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B.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D.一战结束后面粉、纺织业发展迅猛
6 . 【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上海黄浦公园的变迁


——整编自徐欣《殖民与抗争:上海公共花园研究》

材料二   上海人民广场的前身为上海跑马厅,是当时上层社会举行赛马等活动的场所。上海解放后,跑马厅被改建为人民公园,1952年对外开放,成为群众集会游行的政治性广场。1982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出要按照现代化、园林化要求改建人民广场,并在周围新建一批行政、经济、文化设施,使之成为全市公共活动中心和人民游憩的场所。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政大厦、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展示厅等一批建筑相继建成,人民广场由政治性广场转变为集政治、文化、商业、娱乐多功能的市政文化广场。

——摘编自张晓春《市政、娱乐与文化:上海人民广场地区城市空间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近代上海黄浦公园变迁的历史因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后上海公共空间建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2-09-18更新 | 267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4年,商部开始劝办商会,此后商会数量不断增加。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引导下,商会是被动充当现代化动力的。1914年全国各商会代表在上海召开大会,宣告全国商联会成立,资产阶级走到了国家政府的前面。他们不仅大力从事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工商实业活动,而且积极参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活动。因此,这一时期便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商会兴起的国内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比较商联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作为“现代化动力”的不同状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状态发生变化的国内外政治局势。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政府成立之初,由于政府内部各项基础设施和各项方针政策亟待完善,仍然承袭了北京政府时期的烟酒公卖制度。政府稳定之后,在统一集中的财政方针指导下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烟酒税改革条例和实施细则,对烟酒税进行改革,主要包括卷烟统税、洋酒类税、土烟土酒定额税、印花税以及牌照税六个部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遭到了商人的反对,同时反对洋税税率不公始终伴随着统税施行始终。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烟酒税中除土烟土酒之外,全部归于统税之中,国民政府形成了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中心的税收制度格局。该政策实施的范围有限以及各省的具体执行情况大不相同。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依赖决定了其无法自主制定烟酒税政策,也造成了地方收入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摘编自齐丹《国民政府时期的烟酒税改革(1927-193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初期烟酒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初期烟酒税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民国政府部分农业法规和条例.

法规条例和颁布时间主要内容
国有荒地承垦条例(1914年)个人和法人均可承垦国有荒地;承垦人于承垦前须按承垦地亩交纳保证金,若承垦后满—年尚未开垦者,即撤销其承垦权.保证金概不返还;承垦人按每年竣垦亩数缴纳地价,并于竣垦一年后,按竣垦亩数,照各该地之税则升科。
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914年)凡扩充植棉者,每亩奖银2角,改良植棉者.每亩奖银3角;凡种植制糖原料者,蔗田每亩补助蔗苗银3角、肥料银6角,甜菜田每亩补助甜菜种银1角,肥料银3角;凡牧场改良羊种者,每百头奖银30元。
造林奖励条例(1915年)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

——摘编自范丽丽《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法规)等


(1)根据材料,概括民国初期,政府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发展农业措施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25年至1835年年底,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随着“铁路热”的升温,国内所需铁矿量巨大。此外,同期英国国内煤产量的50%用于冶铁工业。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依靠铁路运输,邮局送达的信件从1839年的7600万件增长到1870年的86300万件。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为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内地交通也日渐进步。有很多乡僻士商,未出门之前对西学新说不明所以,因而思想保守,眼界封闭,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自从有了轮船,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商贾贩运往返其间视以为常,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如上海轮船通航后,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建设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