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使“家国”转为“民国”,即便是呼风唤雨的军阀,他们挂着“民国”招牌,也不可能再完全按照封建专制时代的方式行事了。任何一个军阀控制中央政府后,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都将“民国”作为法统,宣称主权属于国民,并保留了国会等民主共和的政权机构和三权分立制衡的权力架构形式。

——摘编自郑琼现《1912——1918年∶一个得而复失的宪政时刻》

材料二   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摘编自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1917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保留的辛亥革命“政治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阀保留这些“遗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认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弊病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为解决这一弊病作出的主要努力。
2 . 中国历史上曾掀起多次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东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马执斌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Ⅲ》

材料二   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三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一开始就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结合起来,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19171月,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网罗各派学者,容纳各家学说,允许师生自由争鸣,进一步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打破了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的局面。

——摘编自林代昭、王晓秋《“五四”时期的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时期为战国百家争鸣奠定的人才和思想基础,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2)请在“△”处写出顾炎武与表格中其他两位思想家观点最接近的言论,并结合所学简述他们思想的进步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以下两种观点:①新文化运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②新文化运动完全割裂了传统,太激进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坚定地提出:“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然而,所有的“黑暗”与“罪恶”非但没有根除,反而卷土重来。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这使孙中山从不遗余力地奔走于革命事业转而冷静地思考中西民族性的差异,探索在中国进行更为必要的“心理建设”的途径。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谢毓洁《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共同认识,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背景和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面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思想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第一次稿片战争期间,以龚自珍、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有识之士,便率先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挽救清政府岌岌可危的命运,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们产生了应变的思想,洋务思潮应运而生。甲午战后,为了救亡图存、抵御外辱,维新志士们奔走呼号、宣传变法图强,使维新思潮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开来。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取代改良思想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剧变促使激进的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教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扫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愚昧,这样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潮,将中国思想界的注意力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摘编自刘爱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特征》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化史上,救亡与启蒙难解难分,中国的启蒙即源于救亡,救亡是中国启蒙的深层动因。与法国启蒙运动相比,中国启蒙运动毋宁是一种落后民族寻求富强之道的“救亡型启蒙”。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经历了一个从思想启蒙到“直接行动”、从“价值重估”到“社会改造”的转变。由此,五四运动后,革命运动代新文化运动而兴。这种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消长,与其说是“救亡压倒启蒙”,毋宁说是“启蒙转化为革命”。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出现的主要社会思潮,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发展的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发刊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概述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思想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先生”“赛先生”的含义。
(3)概括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的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特点。
2019-11-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编号
人物
速写著有《海国图志》一书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著有《新学伪经考》一书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新青年》的创办者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五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五个派别。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
编号②        ;编号③        ;编号④        
(2)概述编号①、③、④所代表的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3)编号②、③、④、⑤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019-12-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实验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富强”一词内涵拓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富强”一词内涵为什么不断拓展?
8 .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道: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10-25更新 | 243次组卷 | 2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