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抨击君主专制
2 . “要以民主与科学的标准挑战中国的政治与思想传统……所有习俗、制度、风俗、圣贤教训都应重新被评估”。提出上述主张的是
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
C.新文化运动倡导者D.无产阶级革命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新青年》杂志第一期第一号封面人物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陈独秀撰文指出,中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利之途”,造成“民德由之堕落,国力由之衰微”。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
A.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B.培养拼搏进取的新国民精神
C.走振兴工业的实业救国道路D.组织工人阶级建立工人政党
2021-04-16更新 | 692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陈独秀曾经撰文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其实践行动是
A.参加辛亥革命B.掀起新文化运动
C.参加护国运动D.创建中国共产党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中国儒学发展的四次挑战


——摘编自牛子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1-03-1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非凡联盟2021届高三3月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8 . 鲁迅的《药》,用革命者的鲜血治疗小栓的肺痨。辛亥革命后鲁迅发现国民“麻木不仁”,人民群众需要治疗思想上的病,清除人们头脑中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需要“药”,这里的“药”指
A.人人平等的思想B.民主共和思想
C.君主立宪制度D.民主科学思想
9 .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爱国主义》,承接梁启超的新民说传统,认为国之强盛,在于民德、民风、民力。欲救亡图存,不在于有多少为国捐躯之烈士,而是改造国民性,造就一大批笃行自好之士。这表明
A.爱国主义成为当时主要思想B.陈独秀意识到培养国民的意义
C.《新青年》深受新民学说影响D.为国捐躯对救亡图存没有必要
10 . 重大历史事件由若干历史事件构成,历史事件又由若干小的历史事件构成,由此可以列出历史事件的层次或等级,下列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维新变法-预备立宪-剪辫易服
B.义和团运动-创立拜上帝教-八国联军侵华
C.辛亥革命-公车上书-皇族内阁
D.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发表《狂人日记》
2021-02-17更新 | 16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