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5·卷的《偶像破坏论》中指出,要打破“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和不合理的信仰”,树立“真实的、合理的信仰”。此观点体现了
A.民主意识B.科学精神C.自由观念D.崇洋心理
2 .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特点的是
A.东西互动、共同发展B.源源而入、节节嬗变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制度救国、文化西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基于这一认识,陈独秀
A.主张完全变革现有的民主政治体制
B.呼吁彻底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
C.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D.由激进民主立场转而支持工农斗争
2020-12-11更新 | 168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2020-12-01更新 | 1795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世纪初,学者刘师培说:从“畜”“私”“积”的偏旁可知,“民私其财,始于农牧起兴之后”;“君”“父”二字皆从又,又“象持杖之形”,可知“国家起源,基于家族”等,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群治之进、礼俗之源”,均可“以中土文字为根据”。由此可知,刘师培意在
A.鼓吹汉字的重要作用反对白话文运动B.借助汉字来诠释古代政治和经济特点
C.改革语言文字实现民族振兴伟大目标D.强调文字承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功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青年杂志》第1卷封面人物介绍(节选)
封面人物人物介绍《青年杂志》的评价
屠格涅夫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体现着不妥协的精神,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其文章乃咀嚼近代矛盾之文明,而扬其反抗之声者也
王尔德作品影射了现实社会的困境与复杂文学之才崭然出众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作品反抗暴力与奴役以文明为人生之最大目的
以上人物入选《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的原因是
A.文学革命弘扬优秀文学作品B.为了寄托编者们对国民的期望
C.时代呼吁伟大人物的精神引领D.符合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内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6年,胡适将自己“文学革命”的主张写成《文学改良刍议》,寄给《新青年》,并发表在该刊
A.白话文为国人普遍接受B.新文化运动得到北洋政府支持
C.文学革命取得明显效果D.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2020-08-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陈独秀在1919年提出,“最进步的政治,必是把社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别的都是闲文”,若“社会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大问题没有一件能解决的。社会经济简直是政治的基础”。比较他三年前所说的“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可见陈独秀的思想
A.从个体伦理自觉向社会经济民生倾斜B.从资产阶级自由思想走向马克思主义
C.依然体现了重视国家轻视国民的取向D.强调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同等重要
9 .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韩非子》

民乏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甲午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罔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1)概括材料一中三个人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黄宗羲思想“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比较康有为、胡适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据此谈谈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孟德治、礼治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即为君者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和礼乐制度,再推广至臣民。由汉至唐,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但其德治、礼治的思路仍然是自上而下的。由宋至清,儒家德治、礼治的思路则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理学的程朱派和陆王派,在理论方面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在道德修养方法上都有区别,有时甚至势同冰炭。但是两者皆倡导“人伦日用”的儒学。所谓“人伦日用”,就是将日常生活及其实践注入了伦理的特质。

——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材料二   五四时期,有着留学背景的一批思想先驱者最先接受并在国内传播、张扬了人文主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吴虞等人就是这一“主义”的最积极果敢的倡导者。这些思想先驱者们奔走呼号,以唤醒国人之“人文觉醒”为己任。众所周知,这一被誉为“思想启蒙”的过程是通过《新青年》等阵地为中介的。当时主要方向是提倡“民主”以反对封建专制,倡导“科学”以反对愚昧迷信,倡导“新道德”以反对儒家的“三纲五常”,倡导“新文学”以反对当时陈腐仿古的文言文和旧文学。

——摘编自李怡、颜同林《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规范要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人文主义发展的特点及其作用。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