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政治。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信、盲从。他们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反对鬼神迷信,批判“君权禅授”“祸福天定”等谬论。随着运动的发展.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学者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还提出了提倡白话文、打倒文言文,提倡新文学、打倒旧文学的口号。从1915年到1919年,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给运动带来了严重弊端,如没有在群众中普及、没有跟政治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形式主义地对待文化问题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在以效法西方近代文明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陈独秀、胡适等主流派人物夜以继日地传播日新月异的西方知识和文明,他们所主张的新文化类同于西化。而西化与反传统实为一体两面:不但要“打倒孔家店”“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更有“废除汉字”“改良人种”等极端主张。梁漱溟后来批评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

——摘编自方维规《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批判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因,并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文化运动。
2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二   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的残酷现实,又使人们认识到仅有制度的模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于是,一场吸收西方文明,并把它当作武器,批判中国传统儒学,改造中国人“国民性”……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危亡,振兴中华而探索的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1-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政治领域“革新中国”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是哪一事件,并指出该事件的两大旗帜。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代的震荡迫使明清之际的大儒对理学作出多方面的反省。顾炎武批评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而人们也愈加倾向于朱熹格物、专研经典的趋实作风,而对于王学末流沾染禅氏习气略感不满,并从明亡的反思中,意识到理学之中掺杂佛老成分的危害。随着学风的转变,学者转向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出于对经典的维护,对先圣的推崇,他们力图弄清孔孟的原意,考据学也因此兴起。

——摘编自李汉兴《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

材料二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此为阵地,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意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和科学精神,实现对民众的民主自由权利观念的启蒙和取代“圣贤立言皆真理”的蒙昧主义思想。他们批判的锋芒直指礼教、旧道德,响亮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表现出一种对旧文化的无情批判、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兼收并蓄的特点。

——摘编自陈廷湘《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4 .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科学诞生的时代是世界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恩格斯说,这个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旧的世界的界限被打破了;只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发现了地球,奠定了以后的世界贸易以及从手工业过渡到工场手工业的基础,而工场手工业又是现代大工业的出发点。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了,德意志诸民族大部分都直截了当地抛弃了它,接受了新教”。

——据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等整理

材料二   牛顿接过了伽利略传来的接力棒,并最终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巨大飞跃。既然牛顿可以借助理性发现规定着自然世界运动的法则,那么启蒙知识分子们也可以运用理性来发现规定着人类社会的法则。这种信念反过来激发他们通过理性谋划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渴望。其中,持自然神论的学者谴责宗教中的非理性因素,抨击任何形式的有组织的信仰,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物质世界。理性、希望、进步,这些都是18世纪那个激进的时代中的流行词。

——据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等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创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用史实概括说明“近代科学诞生的时代是世界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科学相比,近代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牛顿如何接过了伽利略传来的接力棒,并最终完成了科学史上的--次划时代的巨大飞跃?并简析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知识界关注“西学”的重要有何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诗界革命”的创作实践中,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他坚决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明确倡导以白话入诗……反映甲午战争前后40年的历史风云,歌颂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是黄遵宪诗歌中光辉照人的部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旋律……黄遵宪的诗中还有大量描写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二   胡适强调,“白话是我们老祖宗的话”“自宋代之语录,元代之小说,至于今日,且千年矣”。文言文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是中国封建文化和专制思想的直接表现,影响新思想的传播,必须用白话取代文言,这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革命,而且是中国人的思维的革命。文学革命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容忍作家进行文学体裁的尝试,才能一点一滴地完成。这场文学革命运动更新了中国的旧文化,形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庄森《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


(1)据材料一,概括黄遵宪的诗歌创作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胡适的文学革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6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进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7 . 中国历史上曾掀起多次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东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马执斌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Ⅲ》

材料二   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三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一开始就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结合起来,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19171月,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网罗各派学者,容纳各家学说,允许师生自由争鸣,进一步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打破了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的局面。

——摘编自林代昭、王晓秋《“五四”时期的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时期为战国百家争鸣奠定的人才和思想基础,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2)请在“△”处写出顾炎武与表格中其他两位思想家观点最接近的言论,并结合所学简述他们思想的进步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以下两种观点:①新文化运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②新文化运动完全割裂了传统,太激进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列强在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策划分裂活动,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第一次使用了“民族复兴”一词,并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5年国民政府设立民族扫墓节,1937年国共合祭黄帝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变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代,奕䜣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设立同文馆,招考斗又、天文、算学,采西学、制于器力自强之道。

1898年,康有力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文地理、化光电重、内政外交之学,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

清末新政时期,学者倡议:“教育一事,当全国划一,故以颁教育制度为第一要务。”督学大臣张百熙等奏称: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拟学堂章程,颁行各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