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6 道试题
1 . 《申报》以下为民国初年《申报》部分刊文统计表
时间标题内容摘录
1912.1.1《新祝词》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
1913.3.22《宋教仁被刺纪详》叠接友人密函,谓宋君前在南京时即有人潜随其后,希图行刺,请其谨慎自卫
1913.5.8《杭垣近来之恐慌》浙省自谣言七省独立二次革命大起,人心惶恐
1914.1.31《祭天祀孔》有谓祭天祀孔可以化人俗,我则不信
1915.4.1《官厅对于排斥日货之劝止》墙上所贴“同胞、爱国、抵制日货”之通启及种种传单,触目皆是
1915.5.17《签押》苟引以为耻者,则必人人奋起谋所以洗此耻(二十一条)
1916.2.29《今竞何如》今者帝制论当烟消而火灭矣
1916.9.16赠送《新青年》样本,函索即寄主任者独秀先生之主张:提倡旧伦理道德之讨论,介绍西洋近代文艺,输入适于我国之新思潮
1919.5.6北京电各校学生5千人入使馆界执旗书:誓死争青岛及讨伐卖国贼曹陆章字样

阅读材料,围绕民国初年社会的整体或某一方面,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01更新 | 52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吴宓等文化立场不同的趋新学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古代书院制的优点。梁启超认为“参采前代讲学之遗意”,正可发现“真正大学的精神”,亦可回归“人的教育”和“人格培养”;胡适更提出书院体制具有现代化的可能性。这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     
A.不断探索革新救亡图存道路B.主张恢复古代书院教育体制
C.将家国情怀融入教育近代化D.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济世良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A.振作少年精神B.发动文学改良C.推动文学革命D.反对愚昧与专制
2018-11-07更新 | 3396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一文中说,学生作文的标准就是“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其理由就是“国语容易学习、容易通晓,而且实在重要……有许许多多中等学校毕业生都不能用古文发表自己的思想”。据此可知,胡适主张(     
A.实现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B.增加国文教学中的西方元素
C.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价值D.借助文学革命进行思想启蒙
5 .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他认为孔子学说也有优点,不是“无可取”的。据此可知,陈独秀(     
A.学术态度比较偏激B.注重捍卫传统文化
C.辩证看待儒家学说D.号召民众追求人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1920年,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B.文学改良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占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16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指出∶“拿破仑一世破坏法兰西共和,帝制自为,身败名辱。其犹子拿破仑三世仍明目张胆,蹈其覆辙。今堕地呱呱之中华民国,在朝之魔王袁世凯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凯二世方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陈独秀意在
A.改变反封建专制的斗争方向B.激发国人救亡图存热情
C.唤醒民众反专制倡民主意识D.号召国民支持民主革命
8 . 1917年,蔡元培在演讲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蔡元培意在(       
A.促进国民素养的提升B.批判传统文化的危害
C.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D.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
2022-04-06更新 | 788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胡适在1918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由此可见,他主张
A.推进文学形式的创新B.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
C.文学应突出工农力量D.对思想启蒙进行反思
10 . 如表为近代中国部分名人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看法。由如表可知,三人(     
名人看法
胡适虽有政治意涵,但侧重则全在文化
梁启超包含了政治构想,试图文化与政治兼顾
孙中山倾向于宣传,社会动员﹐指向革命

A.所持阶级立场不同B.斗争取向存在差异
C.学术观点产生分歧D.政治追求出现错位
2022-09-14更新 | 40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齐鲁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