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然不能相容”,主张孔教必须整体废除之。北大教授辜鸿铭则认为“良民宗教(儒学)是和平、秩序、安宁乃至国家本身的存在,要把它奉送给欧洲,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这反映当时中国出现了(     
①全盘西化与反思西方文明的问题之争
②批判儒学与坚守儒学传统的问题之争
③注重民族性与注重时代性、革命性的问题之争
④文化自信与文化改造的问题之争
A.①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2-12-22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18年11月,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集会上首次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发表演讲,热情歌颂劳动者的价值;次年,《新青年》等报刊出版纪念劳动节专号,一些专为劳动者创办的刊物出版发行。一时间,“劳工神圣”“劳农神圣”响彻思想界。知识分子此举意在(     
A.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B.为社会变革寻找新的力量
C.讴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D.动员群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2022-11-21更新 | 852次组卷 | 15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这场思想运动
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也是一场文学革命D.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此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的,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是自定出流的方向。其实一般的社会思想大半都是如此。

——瞿秋白《饿乡纪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此次之实验”是何事件,史学界认为该实验失败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并写出哪一事件旨在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该事件对民众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瞿秋白的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李大钊是怎样使“社会主义”逐渐清晰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类文明的成长往往呈现世界性的特点。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内悬挂着一副清末民初一位学者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这说明他认同的观点是
A.新旧文明与东西文明都是一成不变的
B.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
C.新旧文明与东西文明都是完全一样的
D.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与冲突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勇敢挑战和它自身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他说:“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他指责新文化的传入,破坏了以儒家思想为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造成“人心迷乱”“精神破产”,主张以儒家思想来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陈独秀对杜亚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经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他还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评论。(任选一种观点即可,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