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重庆只是西南的一个区域城市。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10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1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正式宣布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定为“陪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1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另一方面,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由武汉迁来重庆。1939113日,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设立中共中央南方局作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派出机构。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领导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的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了八年艰苦卓越的斗争。重庆不仅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国际影响的大城市,而且是多功能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何一民《近代重庆城市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从区域城市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重庆变为中心城市带来的影响。
2024-06-02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三重教育高三下学期考前巩固卷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1944年,《解放日报》刊登了新编民歌《绣金匾》的歌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绣金匾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一绣毛主席,人民的福气,你一心爱我们,我们拥护你!二月里刮春风,金匾绣的红,金匾上绣的是,边区陕甘宁。二绣陕甘宁,世事多太平,军和民大团结,大家一条心。三月里是清明,金匾绣三层,金匾上绣的是,模范八路军。三绣八路军,抗战下决心,对民众多恩情,爱国爱人民。四月立夏天,金匾绣的宽,金匾上绣的是,五月五端阳,金匾绣的亮,金匾上绣的是,边区老百姓。五绣老百姓,抗战最热情,组织起自卫军,打倒小日本。六月热气腾,金匾绣花云,金匾上绣的是,民众的劳动。六绣民劳动,有利有名声,行行出状元,二流子成英雄。七月里七月半,金匾绣的宽,金匾上绣的是,妇女的生产。七绣女生产,织布又纺线,加入识字组,要当女状元。八月里八月半,金匾绣的圆,金匾上绣的是,边区合家欢。八绣好家常,卫生身体强,全家人都和气,民主好商量。九月里九重阳,金匾绣的长,金匾上绣的是,移民上天堂。九绣难民来,政府好优待,老户们帮助他,吃用有办法。冬天里天气寒,金匾十绣全,金匾上绣的是,政府恩情宽。政府恩情宽,冬学到处办,有吃有穿有文化,快活过新年。

——摘编自周春健《<绣金匾>与中国现代革命》

请将《绣金匾》第四段的歌词补充完整,并说明依据。
2024-05-14更新 | 18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国时期,日益严重的农村与农民问题,引起了知识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近代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现在是要从调整社会关系以达于新社会关系的建立。调整之道,先要稳住它,再徐徐调理它,而无须多少人为的造作。我们拒绝所有暴乱的行动。唯社会有权,而后国权乃立。乡村建设运动就眼前说,以立国权。在此以后,一切建设才可如飞地前进。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忽视以农村区域作革命根据地的观点,忽视游击战争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

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恢复农村企业(发展“草根工业”)是最根本的措施。

——摘编自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对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研究形成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改造的出路在哪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向长城一线及华北地区不断侵略渗透。全国各阶层纷纷掀起抗日救亡热潮,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大敌当前,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始考虑调整其对日政策,国共双方通过多种渠道开始进行秘密接触。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国共关系取得迅速好转。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等《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19371945年湖南、湖北征发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1937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
湖南19050522074521329621678016962320883618442110175654210
湖北758059504398279642806707588307869427279642668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关系迅速好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说明1937—1945年湖南和湖北征丁人数变化的共同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08-31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道路决定方向,道路不对,就会偏离目标,甚至会南辕北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义部队向长沙方向进军,但很快遭到敌人反攻,部队损失严重。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毅然决定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主动实现战略“退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向农村战略转移的新起点,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大本营。

——摘编自刘斌等《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材料二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指主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在广义上它统指“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技术变革则是指“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不是“两次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刘光杰主编《毛泽东经济变革与发展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起义”的名称及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举措,从“道路”的角度,指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历史意义。
(2)指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地点。概括材料二中毛泽东讲话的中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上述思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将“两种革命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并简析“两种革命”实施的历史意义。
2023-08-29更新 | 2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五)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德鲁·罗伯茨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落后的中国在那场高度机械化战争中贡献不大,对于中国战场几乎是一笔带过。利德尔·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40章中关于太平洋和远东战争仅有寥寥5章。丘吉尔密友马丁·吉尔伯特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52章中仅有34章提及东方战场。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主编的11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关于远东地区内容仅有1卷,但该套丛书对于战况不甚激烈的中东战场乃至于战时中立国,却各有独立1卷加以叙述。号称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所著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长达12卷的回忆当中,仅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汇编为《日本的猛攻》1卷,对中国战场视而不见。即使是拉纳·米特所著《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一书对中国战场的关注也仅仅限于淞沪会战、豫湘桂战役等少数几个战役。

被《伦敦时报》誉为“一本迄今为止描写‘二战’史最好的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以德国入侵波兰作为“二战”开始的标志,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视为其全面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史学界)大多将中国战场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从属战场。服部卓四郎的《太平洋战争全史》刻意淡化中国战场价值,将日军在华视作太平洋战场的组成部分,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击败视为其战败的主要原因。美海军陆战队弗兰克·霍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争夺战》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太平洋战场反攻阶段美军从夺取瓜达尔卡纳尔岛到冲绳岛最后一战的战斗历程,似乎东方战场只由太平洋战场单独构成。

——摘编自王安中《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东方主战场地位》

关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是我国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运用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谈谈在研究中如何建构正确的史学话语体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31更新 | 234次组卷 | 5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甲午战前中日国家战争系统的力量竞赛中,日本积聚了比清王朝更集中、更强大的战争能量。而清王朝只是进行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近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没有完成从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型。战前的双方,一个虚张声势、疲于防守,一个真刀真枪、处心积虑谋划进攻,胜负已成定局。

——摘编自盖玉彪、陈伟《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根本原因的新思考——基于战前中日战争准备的对比分析》

材料二   19377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一切偏安苟且的幻想,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受到威胁,资本家、地主甚至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地方实力派都遇到了存亡问题。民族存亡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民族危机和国破家亡的切身之痛,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这时,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国共两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摒弃前嫌,实现了新的合作。

——摘编自李玲《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凝聚力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结果不同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日本侵华的认识。
2023-05-1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选择考冲刺卷(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志是以一定体例,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材料一   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卷一《沿革》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卷九《人物》中的《开拓勋臣》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雍正、乾隆年间,台湾行政区划不断完善,文化教育发展迅速,方志修撰事业进一步发展,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设省.着手计划纂修第一部台湾通志,出现又一次修志高潮,《恒春县志》中戈量收录中日召双方关于琉球问题进行交涉的重要档案,《苗栗县志》中多次强调海防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所虑者,不在内寇,而在外夷"。

——摘编自秦浩翔《从“纳入版图”到“边疆危机”)

材料二   1945年台湾光复后,台湾修志因政府的倡导,加上对本土关怀风气渐起,本地士绅也认为省志是"民族精神之所系,区域研究的起点,而为国史之要删和乡土之历史",修志事业逐渐发展。1948年设置台湾省通志馆,翌年改组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地方志编纂迎来了一个小高峰期。在台湾省通志馆以及各县市文献委员会的积极参与下,省通志和县市志全面编修,十年间共修成20部方志。这些方志既承接了传统修志方法的一面也有其现代西方文化影响的一面。在内容方面则广搜博收,注意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倡导学科分工以编辑近代型的志书,体例上也出现不同学派的争论。

——摘编自吉正芬《台湾方志编纂简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台湾方志纂修的推动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台湾光复至20世纪50年代台湾方志编纂的特点,说明其目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史学传统中方志编纂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现象。康熙三年(1664年),新任四川巡抚张德地“舟行竟日”,感叹四川“寂无人声”“寥寥子遗,俨同空谷”。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议准了两个条例,一是“蜀省流寓之民,有开垦田土、纳粮当差者,应准其子弟在川一体考试,著为例";二是"川省荒地甚多,流寓之人,情愿在川居住垦荒者,将地亩永给为业"。期间,如大竹县,"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互话,曰'打乡谈',粤人操粤音,楚人操楚语";乐至县,"豫章、楚、闽、粤、黔杂处,或多行其故,俗不能尽同";"每每与四川人争讼,所以四川人深怨湖广之人"。四川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有熟田1188350亩,征税银27094两。至雍正二年(1724年)田额为21445616亩,税银为225535两。

——摘编自陈典《论清代“湖广填四川”的政策导向》

材料二   1940年,内迁工厂有449个,技术工人约1.2万人,其分布如表所示。

内地转移工厂数(个)内地转移技术工人数(人)
193819391940193819391940
四川134893115326156417
湖南118401482413216
广西2170554698
陕西20705829480
其他11120028830
总计3041193117939620751

——摘编自【日】石岛纪之《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出台“湖广填四川”政策的主要目的,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川在抗战时期的地位及其成因。
10 . 【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抗战】

材料: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中的《中国政治报告》汇集了1911——1960年英国驻华官员定期发往英国外交部的政治报告。其初衷是“全面反映过去一年内发生的与报告国相关的事件,并解释其对该国立场和政策的影响”。

1931827日,英国驻华公使M.兰普森的报告中,回顾国民党政府军在江西攻打红军之战况;“共产党……在条件艰难的山区开展远比国民党军队更为擅长的游击战。尽管国民党军队成功地占领了城区,但实际上,他们除了迫使共产党势力从江西和福建山区腹地的一地到另一地之外,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驻华大使卡尔19411月报告中详述了皖南事变的经过:新四军并不想执行这一具有军事和政治双重动机的命令,因为它需要穿越的地区不仅有日本人,还有国民党中央军。……新四军于12月底出发;约2/3的人安然渡过长江。但是,其余人则由于某种未知原因,遭顾祝同部的军队袭击,约3000人牺牲……但官方的说法是,新四军发生叛乱,必须处分。

驻华大使薛穆“1943年年度报告”:“在过去一段时间……中央政府运用几支最精锐的部队,对共产主义地区进行包括军需品、医疗用具在内的严密封锁,然而,外国访客对共产主义地区的民主管理、全面战争基础上的民众组织、人民对共产党军队及政府的忠诚和热情支持,都给予了一致的赞扬。”

——摘编自喻卓《来自一线的观察——英国驻华外交官视野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驻华外交官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外交官员在抗战时期发出的《中国政治报告》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2024-06-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