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5 道试题
1 .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黄帝的赞颂和祭祀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以下图片是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在黄帝陵的题字(词)碑


(注:毛泽东祭文是为国共两党同祭黄帝而作,部分内容为“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蒋介石题字“黄帝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
2 . 1937年12月,曾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的陈克文在日记中写道:战败后,许多人的自信心似乎渐次消失。张伯勉到四明银行接洽公务、便说政府改组,最好请毛泽东做行政院长,朱德做军政部长,他们的办法要多些。这可以说明当时(     
A.国民政府贪腐成风民心尽丧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破裂
C.中国共产党获得一定的认可D.敌后战场已成为抗战主战场
2023-04-13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冲刺(一)历史试题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简答题 | 适中(0.65) |
3 . 简述中国在抗日过程中积累的新现代化因素
2023-04-1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走向胜利(1919-1949)-【口袋书】2023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统编版)
4 . 李桦(1907—1995),广东番禺人,现代版画家。1930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九一八事变后,愤而归国,是响应鲁迅号召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之一。如图木刻版画《怒吼吧,中国!》创作于民国二十四年,据此可知当时(     
A.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全面侵华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民众沉浸在亡国的痛苦之中D.鼓舞民众抗日应对民族危机
2023-04-1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校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下图是某历史资料中的一幅地图。该图可用于研究(       
A.太原会战B.百团大战C.徐州会战D.平型关大捷
2023-04-1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D.平津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7 . 中共某次会议提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抗日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这一会议(     
A.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标志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说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023-04-09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1938年10月24日起,截止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多万人,货物100多万吨,大量的轻重工业设备,教育资源,人民群众从武汉的撤离被称之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事件(     
A.决定了抗日战争进程的发展走向B.是国共两党团结努力铸就的奇迹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D.为接下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2023-04-08更新 | 622次组卷 | 9卷引用:回归教材重难点08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表中是1941年晋冀豫边区的涉县、林县和磁武等县的25个村庄选出的村代表人数及比例。这一选举结果(        
成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
村代表人数6 人53 人96 人126 人
占村民总数的比例2.3%18.8%34.1%44.8%

A.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B.促使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C.减轻了农村封建剥削D.推动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10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三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指出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