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8-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代表分布图


(1)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主题并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进行阐述。(要求:自拟主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1958-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2022-04-22更新 | 248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
2 .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专制)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甲午战后二十年间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日联合声明》发表的时间,概括中日关系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谈谈对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变化的认识。
2022-06-26更新 | 15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技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二   在马克·波罗时代预言东方代表着城市和文明的未来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专制集权的强大进一步减缓了亚洲城市的发展进程。……专制政权到处任意征税,没收财产,以宫廷喜好行事,破坏了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在新儒家学者的影响下,中国限制勇敢的探险活动,使沿海的城市遭受损失。

——摘编自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材料三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以来市镇功能的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A点前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分别说明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022-07-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1973217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明确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毛泽东说:“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严重威胁,并摆脱此前亦即60年代在国际上所处的孤立地位。

——陶季邑《美国关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70年代我国提出“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2022-05-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专门负责管理和观测天象的机构叫观象台,一般设置在都城。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大量关于天气和气候现象的记述。战国时期,有了“八风”的记载和对云的分类,军事家们主张战斗中重视和利用风向作战,在兵法书籍中记载着许多利用气象条件打仗的事例。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对气候变化的了解,产生和完善了二十四节气。各个朝代都关心雨雪记录,明代永乐年间还专门规定各州县把降雨记录情况向朝廷奏报,并由皇帝亲自批阅。我国古代气象科学中,对暴雨等灾害的预报,以及物候、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都有许多论述和记载,在生物气象学、军事气象学、医疗气象学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据李继伟《论中国古代气象科技成就》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气象已经基本实现近代化,但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宣告成立,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担任局长,从海内外积极罗致人才,培训干部。1956年,全国已建成气象台站1377个,基本满足了当时气象分析和预报工作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网、高性能计算机等在业务上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气象现代化水平。1995年,成立国家气候中心,这使我国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成员中建立国家级气候中心最早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气象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据张海东等《新中国气象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成功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气象科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下,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深刻改变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格局。



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三线建设集中分布的区域,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三线建设的看法(要求: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看法体现唯物史观,史论结合)
2022-04-15更新 | 540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4月联合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日本借对德宣战之名侵入中国山东,造成强占山东的事实,又利用北洋政府的私心,强迫、引诱其签订“条约”,获得所谓“法理”依据,还与列强相勾结,获得列强的认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主要目的就是收回山东权益。然而,1919430日,巴黎和会决定;德国将山东的所有权益让于日本。中国代表团成员伍朝枢在总结巴黎和会失败时说:“二十世纪之世界,生存竞争之世界也。公理强权互为表里,外交内政息息相关。此次吾国外交失败原因,一言蔽之,国势积弱而已。或者不察以为列强主持公理﹐自可仗义执言,不知倚赖性根,最为我国民之弱点。”

——摘编自《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不容质疑》

材料二   197110月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基辛格在回忆录中作了这样描述:“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摘编自连海山《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遇外交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根据中国近现代外交的成败谈谈你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方案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
方案一(1955年夏)4600亿斤4300万石1100万吨
方案二(19561月)6400亿斤7000万石1500万吨
方案三(19568月)5000亿斤4800万石1050万一1200万吨

材料二

年份195319541955195619571958
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

——摘自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表

材料三   摘自1958年《人民日报》刊载的“大跃进”运动的相关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方案二的提出反映了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什么倾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八大的历史贡献。
(2)材料二中1958年的数据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判断材料三的史料类型和价值。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反映的经济建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021-08-2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9 .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分析形成1972年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2021-11-11更新 | 542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以前,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接壤,17世纪以后,沙俄通过扩张,使得中国和沙俄互为最大的邻国。沙俄侵华政策基本方针早在彼得一世就已奠定,他的后继者亚历山大、叶卡捷琳娜等沙皇都继承了这一侵略方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苏俄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苏形成了结盟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斯大林在维持苏联利益的同时,也真正给予了我们帮助。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撤走援华工程师,拆除设备,几令中国陷入极大困难之中,甚至还发生了珍宝岛战役。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演变成正常化的中俄关系。现在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深,最重要的是还建立了中俄边境贸易,在互利互惠原则上发展沿边城市的全面合作。

——摘编自王钰《近现代中俄关系走向》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一直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更重视日本作为战略基地的作用,要将其纳入它的战略体系中。美国片面炮制的对日“和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目的是谋求使其长期占领日本“合法化”。19508月,美英公布了“对日和约草案定本”。其中,在领土问题上它违背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协议》的规定,故意把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等归属问题弄得含混其词。同时,日本吉田政府在美国指示下,也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所谓的“和约”,并建立“外交关系”。1958年,杜勒斯等人说蒋军驻扎在金门、马祖是“愚蠢和不明智的”,企图使蒋军撤出金马等沿海岛屿,把台湾与大陆完全隔离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对国际格局的演变和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起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美国开始调整对华、对台政策。1972年,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是中国对美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高民政《19491979: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军事政治较量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进程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台政策的表现并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对外政策调整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