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7年12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明确指出:“农业人口大量外流,不仅使农业劳动力减少,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固,而且会使城市增加一些无业可就的人口,也给城市的各方面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目前党和政府正在动员城市大批干部和中小学毕业生下乡上山,投入农业生产,当然更不允许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可是,在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进程中,由于灾荒和来自城市的吸引力,使大量农民涌到了城市,致使大量农民从农业生产第一线流失。因此,制定严格的户籍迁移制度就被正式提上了议程。1958年1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明确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新中国的户籍制度基本建立,也为城乡二元户藉管理体制奠定了基本格局。

——摘编自赵文远《新中国户籍迁移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城乡居民收入比示意图(1978—2022年)

——摘编自徐唯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中国户籍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关知识,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拟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国家治理的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超过6.5亿吨,2021年粮食总产量更是创历史新高,达6.8285亿吨。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约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2倍,标志着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

——摘编《光明日报》2022510日第5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61年中国贸易伙伴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项措施名称,分析“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的成功经验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开创新中国治国理政的新模式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



(1)过渡时期我党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建设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2023-03-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开始出现的地方性集镇、集市(草市),在明中叶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对各地自然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调剂作用。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人口逐渐聚集,越来越多地吸引外地商业资本,逐渐发展为专业性市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区工商业中心的性质。这类市镇以江南地区最为普遍,如以棉纺织业为主的松江朱泾镇、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人烟繁庶,名闻全国。到清朝前期,四所规模巨大的专业性市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合称“天下四大镇”,俨然已成为新兴的城市。……(这样),由城市到市镇,再到星罗棋布的乡村集市,一个个地区贸易网络就这样逐步形成。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议会的部分立法情况

时间立法情况
1848通过《公共卫生法》,要求中央和地方当局集中处理工业城镇的污水和废弃物,并负责卫生饮水、排污、清洁等事宜。
1855通过《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供水、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1868颁布《托伦斯法》,准许伦敦地方政府可以勒令住房卫生条件不过关的房主自己出钱把房子拆除或加以修理。
1890
1900
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

——据胡常萍《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改造的启示》等改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据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叶到清朝前期“一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镇市”的发展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市镇兴盛对经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加强城市改造的原因,并对这一时期英国的城市改造进行简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示意图,指出新中国成立后AB、BC、CD三个时段城市化进程中呈现的阶段性特点。结合所学,以“改革”为视角简析CD段特点出现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学习、研究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材料三   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地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 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出现这些新 气象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认为“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 的?
(4)据材料四 ,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
2023-01-0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蓟州区上仓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其中具有百万人口的城市就有两个——汴京和临安。……在宋代,城市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宋代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如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材料三   1949—2009年新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主要因素。
2021-10-1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大事表

时间大事
19506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511952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12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明引导个体农民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合作化发展道路。
195612全国96.3%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材料二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6.70亿千克
1982年产粮:7.15亿千克
图1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图2   1992—2012年某县GDP增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特征,结合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史实,说明我国生产关系变革的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图1的数据变化,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什么政策的尝试?指出图2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8 .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   1940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材料三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期间(19531957年)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六五”期间(19811985年);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期间(19861990年);改革治理整顿
“八五”期间(19911995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改革潮涌
“九五”期间(19962000年);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十五”期间(20012005年);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06320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并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2022-05-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图二1983年重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图三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第一份承包责任书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三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城镇人口(亿)上网用户总教(万)恩格尔系数(%)
1978年3624.11.757.5
2001年959334.566800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10 . 规律提炼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主题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材料二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材料三   【分析数据——解释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历史现象】



(1)根据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三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四中图一、图二的数据变化,分别体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什么政策的尝试?指出图三中1992年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直接推动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