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各州对迁移到本州的居民设置了户籍条件,满足条件才能获得本州居民所享受的教育权利和利益。有的州规定对新进入本州的居民和原住居民必须居住一年后,才能获得本州长期居住居民的待遇;有的要求再人生的某一特殊时期史该州的居民;还有的州规定被确认为本州的真实居住者,这个人就可以立即享受本州居民的待遇,获得本州居民的教育福利,免费进入基础教育公立学校读书。当然,如果一个孩子不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住在一起,孩子就读的首要目的仅仅是进入这个学区的学校就读,则学区就有权拒绝这个孩子免费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

——摘编自熊卫平《美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法规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材料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中国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涌入城市。这些人群在城市管理中被称为外来流动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在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同时,很多基本的权利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2亿,占全国人口近十分之一,随之产生的流动儿童数量已经达到近2000万。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即流动儿童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适龄儿童都要参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户口还在农村的这些城市流动儿童的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并引起了各方关注。

——摘编自张慧洁、姜晓昇《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流动人口受教育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解决迁移人口教育问题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增加的原因,并简述解决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2021-11-06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嘉应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些年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譬如1895年、1984年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珠途同归

材料二   改革开放大事记一1984年(部分)

1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摘自《改革开放大事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95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2)有人说“1984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折”,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 . 1985年3月10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所规定的进口税率,其平均水平比 1951 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品、食品等55%的税目降低了进口税率。此次关税改革
A.标志着我国关税制度现代化的起步B.是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C.使我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关税制度D.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对联是人们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变化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
C.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D.联产承包展新貌,自主经营显生机
6 .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2019-01-30更新 | 3505次组卷 | 63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2018-11-28更新 | 3790次组卷 | 65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我国工商业发展在不同时期受到了不同的重视态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犹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其缘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数倍。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选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

材料四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认为:“如果你想做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那就该去解决社会问题。”“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的成功,都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阿里巴巴的发展吻合了新商业文明的特征……2010年3月,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

——习美、李绍钻编著《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


(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三,谈谈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据材料四概括“新商业文明”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经济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