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制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运作程序概括这一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中朝、明代阁臣、清朝军机大臣,他们的职权有何差异?其职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2 .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1787年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的体制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

——刘绪贻《美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材料三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的最大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法典编撰,大致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至成文法并到法典化的发展历程。从夏朝出现习惯法,到商周奴隶制法律制度的完善,再到战国时《法经》开创成文法典之先河,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古代法典编纂技术和法律制度逐步成型并达到顶峰。《唐律疏议》不仅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制定和解释律典的蓝本,而且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都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的体例与规定已经达到了古代世界刑法之最高成就。

——何勤华《中国古代“出礼入刑”传统之赓续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法律儒家化”命题,系在民国时期由陶希圣、陈寅恪初步提出,并由瞿同祖系统阐释。该命题认为,秦汉律典“纯本于法家精神”,以“同一性行为规范”为治国之具;自汉朝起,儒生屡以律学章句、经义折狱等手段,将儒家强调差异性的礼义引入法律实践中;从曹魏到隋唐,引礼入律逐步完成,儒家化的律典成为法律的正统。

——赖骏楠景风华《法律儒家化未曾发生——以家庭法制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2024-05-1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已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宋代兴起的乡约组织,在当时还是同约之间德业相劝的民间组织,其出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乡村行政组织教化功能相对较弱的局限。明清时期,乡约组织得到进步发展,《大清通礼》中专门规定“宣讲圣谕之礼”。与吕大钧、黄佐倡办乡约的身份不同,王阳明、吕坤、刘宗周等儒者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的巡抚、知县等地方官吏,他们兴办乡约是为了治理自己管辖下的乡村社会。在这些体制内政治精英的倡导与政府的扶助下,乡约的管辖范围得以扩大,约束力度得以加强,实施效果亦更容易得到证。

——摘编自吴倩《宋明基层乡约治理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三   《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审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唐律的地位和其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宋代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并概括明清时期乡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大宪章》对王权作出的限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王权又是如何被进一步限制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5年,清廷诏谕:“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即着闵浙总督监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

——摘编自《清德宗实录》卷215,“光绪十一年九月庚子”条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同质化的政权体系从中央延伸到边疆基层,中央人民政府得以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的直接治理,彻底终结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松散的“中央—边疆”关系。针对边疆地区的落后状况,党中央将边疆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举全国之力对边疆进行援助和扶持。边疆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中央政府不断充实和调整边防力量,不断夯实保障边疆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群众基础,总体上实现了边疆的稳定。同时,党中央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维护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这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边疆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王朝国家边疆治理的积极因子,逐步探索出的一套现代国家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摘编自陶砥《现代国家陆地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王朝此诏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晚清和新中国的边疆治理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2024-01-0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洪武六年(1373年)冬,刑部尚书刘惟庸奉旨编定《大明律》,经多次修订,于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大明律》在内容上主要继承了唐律中有关尊卑贵贱、同罪异罚、“同居亲属有罪得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等条款。在体系上,采取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律的分类体系,这种按行政部门类别进行立法的做法,其影响及于清代。朱元璋从总结历史经验中体会到,法是“国之防范”,刑是“人君用之以防民”的治世工具。因此,他强调“重刑威慑”、“恩威并济”。朱元璋认为“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所以,《大明律》对官吏的贪腐行为,处罚特别重。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罗马法指通行于整个古罗马世界的法律总称。自罗马建立共和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期所产生法律被称为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展,罗马国家内部的社会经济关系日益复杂,需要处理的罗马公民与非罗马人之间的事务日益繁多。于是,一种不同于公民法的新的法律体系——万民法逐渐形成。万民法克服了公民法的民族狭隘性与繁琐的形式主义,具有开放性与灵活简便的特点。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授予一些法学家以“公开解答法律的特权”,因此法学家的解答、皇帝的敕令等逐渐构成了罗马法重要的内容。哈德良统治时期,开始对罗马法进行系统整理。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组织法学家编纂《民法大全》,将罗马法的发展推向鼎盛。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古代卷》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和罗马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大明律》的影响。
2022-02-12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1-2022学年高三2月诊断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第一条第十款: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人民保留。

——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1920年代,“联省自治”思潮风靡一时,《时事新报》《改造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联省自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许多名流包括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胡适等都站到了这一行列中。在吴佩孚公开提出“武力统一”的主张后,各省军阀纷纷主张自治,最早是湖南军阀赵恒惕,其后浙江、广东、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陕西、江苏、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纷纷跟进,省宪运动潮流激荡全国,广东军阀陈炯明认为,“古今万国不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大抵国小民寡,集权之制容或可行,否则无不用分权制者。美之合众,德之联邦,皆分权制。英之帝国,其属地如澳洲,加拿大等皆完全自治,实为分权之尤”。他认为中国广土众民,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养成“民治精神”,建设民主。

——摘自《中华百年祭·政治卷》

(1)针对材料一中所提问题,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与之前的措施(制度)相比,其有何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美国联邦制确立的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民国初年“联省自治”运动高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从历史来看,中央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既非“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自治”,也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权控制”。古代行政权力致力于基层秩序的稳定以及赋税徭役的征收。家族宗族负责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民事纠纷的裁决、乡约教化、协助政府管理赋税徭役的征收事务、推进资助乡村公共事业、保卫乡里,等等。乡绅作为乡里的代表与官府沟通,官府批准的福利救济经费通常由士绅承担。很多地方,保甲职役是由宗族组织中的各姓氏或房支派轮流顶充,保甲与宗族是相互融合的。

——据杨国安《“天高皇帝远”?2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整理

材料二   晚清是中国社会治理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从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事到咸丰、同治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官方的基层治理系统逐渐失灵,以乡绅为中心的团练组织成为应对社会动乱的重要力量,民间治理系统开始一枝独大。广州地区出现的爱育善堂、华南地区出现的农民协会、上海地区出现的工会以及各地涌现出的商会、城镇的自治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外国的游人、商人和传教士等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对象。清末新政时期,民事开始从刑事法律中独立出来。进入民国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20世纪20年代,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建立了工会和农民协会。农民协会负责调解当地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基层治理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典型的多边外交的成就。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与当时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的代表打交道。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一方面同英、法外长直接交往、会谈:另一方面,努力争取苏、中、越三方达成一致,经过会上、会下的穿梭往来和艰巨的斗争,最后终于达成《关于在东埔寨和老杜停止放对行动达成协议的公报》。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不仅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还积极在会内、会外与亚非国家接触,消除隔阂,将交朋友的立足点放在亚非国家。

——摘编自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

材料二   1973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基辛格博士,他用赞赏的语气提出一年以前尼克松对中美相互接近所做出的解释。毛泽东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HAND-IN-HAND(手携手)。”基辛格表示:总统曾对主席说过,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我们本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对别的任何人表示善意。毛泽东认为基辛格讲的是“老实话”。

——摘编自宫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多边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多边外交的指导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能够“HANDINHAND"的原因,并说明推进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跟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不同,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三司负责国库里究竟还有多少钱等。

——摘编自赵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

材料二   分权制衡原则是美国宪法的核心,它不仅在于权力的分立,还在于权力的相互制约……按照分权制衡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属于国会、总统和法院三个不同的部门。但是由于各部门有其各自的运行程序,且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机构,三权在互相制约的同时,致使周转程序繁多,运作不灵,从而容易导致效率低下、职责不清。尤其是国会与总统之间,常常由于党派政见和利益之争而出现僵持局面,出现混乱拖延,处理事务不力的状况。

——摘编自尤维丽《论美国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央政府机构设计表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建构分权制衡体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影响。
2021-10-29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