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生天地之间,所以异于禽兽者,谓其知有礼义也。所谓礼义者,无他,只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而已。若于父母则不孝,于兄弟则不友,是亦禽兽而已矣。李三为人之弟而悖其兄,为人之子而悖其母,揆之于法,其罪何可胜诛。但当职务以教化为先,刑罚为后,且原李三之心,亦特因财利之末,起纷争之端。小人见利而不见义,此亦其常态耳。恕其既往之愆,开其自新之路,他时心平气定,则天理未必不还,母子兄弟,未必不复如初也。特免断一次。本厢押李三归家,拜谢外婆与母及李三十二夫妇,仍仰邻里相与劝和。若将来仍旧不悛者,却当照条施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公书判清明集》

(1)根据材料,分析该案中李三被判“免断一次”而“押归家”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中该案件处理体现出的当时社会治理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首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正确选择,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而做出的伟大创举。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9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中央政府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保持良好关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2023-02-28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他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连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间边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3-06-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一   15—18世纪,由于各种现实动机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欧洲人开辟了多条新的远洋航线。欧洲影响力的扩大有助于全球性的交通、通信和交流网络的建立……在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中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探险者”及其开辟出的“交通和交流网络”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相当于百万吨煤)

国家╲年份1890年1900年1910年1913年
英国145171185195
德国71112158187
法国3647.95562.5
奥匈帝国19.7294049.4
俄国10.9304154
意大利4.559.611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根据上述表格,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

材料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文化经过春秋战国的争鸣与实践,已然成为秦汉以来统治者实现儒家大一统治边思想的有效途径。秦朝通过边疆区域移民方式,令华夷混居杂处,引导边疆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汉朝根据边疆民族文化特点,采取“以其故俗治”的文教策略,努力倡导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的多元互动,受到良好的效果。蜀汉诸葛亮针对夷人“征巫鬼,好诅盟”的风俗,亲作“图谱”以示尊重,目的是将儒家文化引向西南边疆民族区域。南北朝时期,北部边疆民族纷纷内迁,在风俗习惯上禁胡语、着汉服、改汉姓,鼓励与汉人通婚。唐朝则把“和亲”“羁縻而治”文教理念运用到了极致,在宽容的宗教政策基础上,将唐朝的“声威”和“教化”传播到遥远边疆民族区域。清代采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宣”的“从俗从宜,各安其习”,尊俗重教的治边文教措施。

——摘编自程妮娜《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二   随着斯大林时代的到来,苏联开始以行政命令在少数民族中强制推行俄语学习,这样的语言政策一直延续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在强制的语言政策下,到1989年非俄罗斯民族人口中已有68.4%的人掌握俄语,但少数民族语言的实用领域也相应地萎缩,排挤、歧视少数民族语言的现象一直存在。以语言的同化抹杀民族差别、实现融合的政策尽管得以强制施行,但在实际上引发了少数民族成员的抗拒心理。同时,斯大林极力抬高俄罗斯民族,将其称为“苏联各民族中最杰出的民族”,“是公认的苏联各民族的领导力量”,并公开在历史、文化方面贬抑其他民族。这种意识形体的宣传,从短期来看,主体民族的优越感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情感,加重了非俄罗斯民族的不满和对抗心理。从长远来看,滋长了各加盟共和国对联盟中央的离心力,为苏维埃联盟的稳定埋下了祸患。

——摘编自王东波《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治认同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统治者为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所推行的民族政策的失误,并思考其对我国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2024-02-0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我国自古便有着“文书御天下”的传统,随着朝代的发展,文书已经具有了多样化的形式载体和较为明显的政治性表达特性,为其广泛参与国家行政管理事务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文书政治”

材料一   魏晋以后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文书机构。到了唐代,文书的撰制工作由草拟、审核、转发执行三个独立机构共同完成。皇帝的诏书,要经过最高议事机构“政事堂”开会议决,经皇帝划“教”,再加盖政事堂的印章,方可生效。从唐太宗开始,专门选拔一批名儒学士,充当皇帝新的文书人员,他们直接受皇帝的管辖,有时就取代了中书、门下的职能。明清时期,皇帝私人的办公厅成为最高命令的撰制、发出、收受机构。

——摘编自何庄《从古代诏敕制度的演变看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材料二            清代的官方文书图

先秦时期尚无明确的文种(文书种类)名称,秦汉以后,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文种是“谱牒”而非诏令。唐代正式公文达到了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出现了特殊的“堂贴”。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元朝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明清新增了口谕、手谕、延寄等文种,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臣子上奏文种中,有一种特殊的公文“奏折”,可直达御前。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古代“文书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书政治”产生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

——摘编自[宋]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一岁之役,官为金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赠耗”。

——摘编自[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租庸调制无法存续的原因。
(2)与唐朝相比,材料二中的赋税制度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作用。
2023-11-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分。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在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上,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二、继承中国酷爱统一的传统,始终将追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三、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提倡济弱扶倾,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辩证统一。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民族主义思想往往具有的狂热情绪和各种不理性成分,避免了由信仰民族主义而走上大国沙文主义歧途以及民族国家建立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不但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亦有助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类的共同思想财富。

——摘编自崔志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说明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了实现民族主义而做出的努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在西北和岭南地区分别设陇西郡、南海郡等。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唐初,周边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吐蕃、靺鞨,均迅速发展,唐先后平定各族,加强统治。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两条特别值得重视,一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唐太宗曾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二是“胡汉平等”。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拥有鲜卑血统的李唐王朝,其国家主流文化是继承周秦汉的华夏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构成唐文化的繁盛气象。

——摘编自陈望衡:《唐朝:世界文化史上的光辉一页》

材料三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并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唐初和清初统治者的民族观。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