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鞅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用力最苦而赢利最少,从事工商活动的人用力最少而获利最多,结果是“农贫而商富”。这样,人们便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了。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境地。商鞅认为,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了农业生产,而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农业生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途径,但工业生产(当时主要是手工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途径更为广阔,工业比农业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多。抑商政策到了秦始皇时代,更是变本加厉。他竟把商人与逃犯、赘婿一样看待,让他们到荒远地区去略地、戍守。

——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

材料二   除了政治、军事、经济上的改革措施,商鞅还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习俗颁布了法令,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分异令”。所谓“分异令”,是指单位家庭内如果有两个及以上成年儿子,要为其子分家,否则要加倍征收其家之赋税。除此之外,商鞅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即禁止民众私斗,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依律处刑。荀子在参观秦国后由衷赞叹:“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但贾谊却不以为然,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两者截然相反的评价,背后反映出的是法制和礼制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严厉压制工商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商鞅变法抑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推行移风易俗改革的积极影响。
2021-09-18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此项制度之演进,一面使布衣下吏有政治上的出路,可以奖拔人才,鼓舞风气;一面使全国各郡县常得平均参加中央政局,对大一统政府之维系尤为有效。而更重要的,则在朝廷用人,渐渐走上一个客观的标准,使政府性质确然超出乎王室私关系之上而独立。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摆脱不了这种空气,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不能不是老样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李宏强译《唐宁街岁月》、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等

材料三   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官考试法制化。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历届政府都制定、公布了为数众多、内容详细的考试法规。二是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平等原则是指在举行文官考试时,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三是考试权独立。与传统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考试权独立的首要意义是从君权中独立出来,另一层含义是考试权与一般行政权相分离。

——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汉代选官制度的名称,并运用材料概括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的职能。运用材料二,谈谈你对西方文官制度的看法。
(3)用具体史实论证材料三中南京国民政府是如何体现“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的。
2022-12-22更新 | 274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